孙镇,字希武,合肥人,明初卫辉知府。目前仅有《罪惟录》《见闻杂纪》《逊国正气集》《安徽通志》等史料有相关记载,唯一完整的履历介绍出自《国朝献征录》。
洪武六年至十五年,明廷停罢科举,孙镇以太学生的身份参加制科考试并入仕,任户部某司度支主事。明朝建国初期,朝廷的核心思想是恢复生产。户部是明朝经济管理的核心机构,也是朱元璋非常重要的抓手之一。孙镇在主事的任上表现很优秀,有“通敏练达”的称赞,朱元璋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
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孙镇熬上十几年,未尝没有升迁侍郎、尚书的可能。但是明初政治氛围十分严肃,朱元璋是一位眼睛里面不能揉沙子的强势帝王。户部某些官员因为征收课程(明代除粮食税之外,其他如商业税、盐税等税种的统称)过程中爆发了贪腐案,暴怒的朱元璋将户部的主要负责官员统统治罪。
孙镇性格耿直,他上奏认为户部有人犯法,处罚当事人就行了,那些尚书和侍郎们也因此受到牵连,未免有伤国体。奏文用语十分“峭直”,当年包拯也以峭直著称,或许这就是合肥人的性格使然。孙镇的上疏并没有被采纳,他自己也很快被贬谪到了云南。
建文元年,户科给事中郭资等人乘着朱允炆即位,政治氛围为之一变的时机,向朝廷力荐孙镇,朝廷下令恢复他的官职。建文皇帝考察朝臣才学,某次可能是在宫廷宴会上,下令群臣赋诗,孙镇以《禁柳诗》应制,得到了建文皇帝的嘉赞,于是从户部转地方,任河南卫辉府知府。
孙镇到任后,积极践行实干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他兴办学校,劝课农桑,甚至亲自参与驱除蝗灾。这些行为展现了典型的地方官员作风,稳健务实,与明初朝廷的大政方针高度契合。
建文四年(1402年),发动靖难战争的朱棣挥师南下,卫辉是南北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孙镇坚决不投降,亲自布置防御措施,日夜巡视城防,卫辉府的百姓也因此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
燕军攻克南京以后,从朝臣到地方官多有投降之举,如当年推荐孙镇的郭资等人。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官员始终坚守气节,拒不与朱棣合作,如孙镇等人。朱棣是马上皇帝,他身上有着父亲的深刻影响,对于不合作的官员,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屠刀,建文旧臣有一百多位被戮,其中还有广为流传的方孝孺“被诛十族”。
孙镇这样顽强抵抗的地方官,自然也脱不了干系,但是相对于那些破家灭族的大臣来说,他的运气很好。经过法司审判,被流放到山海关戍守边防。孙镇坚守气节,忠于礼法,在山海关一待便是二十余载。
朱棣的孙子宣德皇帝继位后,对建文旧臣及其后代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政策,政治氛围相较永乐时期宽松很多。监察御史王绍带头向朝廷举荐孙镇,宣德皇帝赦免了孙镇,让他回到南京,并且安排他担任江西广信府上饶县的县丞。孙镇对于朝廷的安排,一笑而过,坚辞不受。从那时起,他不再以大臣孙镇的身份示人,而是以“冲玄子”的方外之名隐于世间。
孙镇著有《冲玄稿》若干卷,其文采与风骨为后世所敬仰。合肥百姓为纪念这位坚守气节的贤臣,在南门大街建造了孙公祠,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