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包拯和欧阳修做同事的那些年……
□丰吉
  北宋时,合肥人包拯(999-1062)比江西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1007-1072)年长8岁,一个是名垂青史的清官,一个是名扬文坛的巨擘。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两人同时参加礼部会试(考进士),包拯被录取,欧阳修落第。欧阳修是在下一届——天圣八年(1030)会试考试中被录取为进士的。嘉祐元年(1056)包拯出任开封府知府,三年届满,欧阳修接替他担任开封府知府。就管理特点而言,两人一严一宽,人称“包严欧宽”,但“公忠之心,则一也”,即一心为百姓、一心为朝廷之品质和风格是一致的。两人私交尚好,欧阳修曾向宋仁宗建议,应该起用被贬的包拯,称他“清节美行”,但是,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又上奏宋仁宗,指摘包拯“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貌似恩怨杂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保荐失实,清官出事
  庆历七年(1047),包拯出使契丹回来后,出任陕西路转运使,成为陕西路最高行政长官。这期间,包拯举荐了凤翔税监、柳州军事判官卢士安,结果卢士安辜负了包拯的期望,犯了贪污之罪。按照北宋的官吏选举法,长官有权举荐下属官员,但为了杜绝举非其人,朝廷规定了“保任制”,被举官员犯罪,举主也应承担连带责任。结果,随着卢士安被处罚,至和二年(1055)12月7日,包拯也被贬往管辖范围更小的池州任知州。级别上是平调,实际上是降职了。
  虽然被贬小郡,但包拯并没有消沉,他依旧把民生当作头等大事。当时,池州正遭遇大旱,为解决百姓饮水,包拯亲自带领衙役打了一口水井,并安排四个衙役轮流看守水井,免费供百姓饮用。谁知竟有三名衙役干起“近水楼台”的事情!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收取百姓水费。此事很快被告到府衙,包拯闻讯大怒,命令这三名衙役用卖水所得的钱,每人在原来那口水井旁再打一口井,形成池州城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四眼井。
  包拯被贬池州的事,引起了欧阳修的注意,欧阳修当时已经很有名。当年,他与包拯同年会试落第,下一届会试时,竟然考中第14名进士。北宋会试,三年一次,这是很不错的成绩。据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本来是可以中状元的,但他的文章锋芒太露,主考官们故意将他压一压,才让他得第14名的。包拯被贬池州时,欧阳修已经出任翰林学士。他和丞相文彦博共同向朝廷举荐包拯,称他“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辅益”,即包拯气节清高,品行高尚,身处贫困环境却正直无私,敢言直谏,让这样的大臣在朝廷做事,能发挥重要作用。
  嘉祐元年(1056)8月,包拯被调往江宁府(今南京)任知州,算是同级提升。
   逐走前任,“蹊田夺牛”
  在说欧阳修指摘包拯之前,我们须先了解一个成语:蹊田夺牛,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欧阳修与包拯之间的关系。
  说的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灵公和他的大臣孔宁、仪行父同时与美女夏姬私通。。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人文环境与今天大不一样,这三人并没有因此而相互仇视,而是相处融洽。一天,三人在夏姬家喝酒,陈灵公拿夏姬的儿子夏征舒开玩笑,对仪行父说:“夏征舒长得像你。”仪行父说:“更像国君。”这让夏征舒感到很不爽。有一天,趁陈灵公不备,夏征舒用箭射杀了陈灵公,陈国开始内乱。仪行父、孔宁也吓得逃亡楚国了。
  当时的楚国国君是楚庄王,他带着大部队开向陈国,陈国人很害怕。楚庄王沿途发布告示,称楚军只是来清除有罪之人,与百姓无关。这样,陈国人放心了,楚军顺利占领陈国国都,并车裂了夏征舒。随即,楚庄王将陈国变成一个县,归属楚国——陈国就这样被楚国灭亡了。
  楚国大夫申叔时知道此事后,觉得楚庄王这件事干得很不好,对楚庄王说:“大王,您知道‘蹊田夺牛’的故事吗?”楚庄王说:“不知道,愿闻其详!”申叔时说:“有人牵着一头牛,从某人的田埂上经过,不意将庄稼踩倒了一些。田主很愤怒,就将这头牛夺走了。大王,如果让您来审理此案,您该怎么处置?”
  楚庄王说:“牵牛路过田埂,踩坏的庄稼应该不多。要是寡人审理,寡人就判牛主人偿还田主被踩坏的庄稼,田主归还人家这头牛。”
  申叔时说:“大王果然英明!但夏征舒所犯的罪是弑君,而不是亡国。您惩罚他是对的,但将陈国据为己有,这就过分了。您这与蹊田夺牛有什么不同呢?”
  楚庄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恢复了陈国。
  这就是成语“蹊田夺牛”的来历。
  这个成语,被欧阳修用来指摘包拯。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嘉祐四年(1059)春,开厂酿酒的老板、曾是开封富豪的刘宝衡因经营不善,欠了官府100多万酒曲钱。管理部门——三司派人催还,刘宝衡无奈,只好变卖酒厂来还债。三司使张方平趁机买了刘老板的房产。当时,包拯是御史中丞,有纠察百官的权力。他得知此事后,就向宋仁宗递交奏折,称张方平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乘势贱买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主大位”,于是朝廷罢免了张方平,让宋祁接任。包拯接着就弹劾宋祁公务饮宴过多,而且他的兄长宋庠是丞相,因此宋祁不适宜出任三司使,于是朝廷又罢免了宋祁,任命包拯出任三司使。对此,包拯没有提出回避。
  这件事让欧阳修知道了,欧阳修上奏宋仁宗,指出包拯“逐其人而代其位”,这是常人都可以想到应该回避的事,可包拯却不加思考,“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可疑者也”,建议宋仁宗“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包)拯他职,置之京师,使(包)拯得避嫌疑之迹,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同时,也称包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
  从欧阳修奏折的全文看,对于包拯两次提议罢免三司使,随后自己取而代之,他担心天下人会产生“疑惑”,似乎有“蹊田夺牛”之过;最好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避开嫌疑,去别的岗位,又有什么不好呢?
  欧阳修的这本奏折,似乎对包拯并没有什么恶意,甚至是从保护包拯名节和维护包拯声誉角度出发的,但对包拯的批评也是客观存在的。
  从历史记载看,宋仁宗对欧阳修的这一建议并没有采纳,没有变更包拯的职位,但包拯知道欧阳修这一奏之后,就“即家”不出了,但很快又出山,照旧任职三司使,显示出“身正不怕影斜”的凛然正气。
  从以上两件事情看,欧阳修对包拯为人、为官品质都是相当了解的。他两次向宋仁宗提出对包拯任官的建议,都是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和对包拯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