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2年,楚穆王灭亡六国,鲁国大夫臧文仲非常伤感地叹息说:“皋陶(庭坚)一下子就没有人祭祀了。德行不建立,百姓没有救援,伤心啊!”这就是“皋陶不祀”的典故源出。
皋陶,字庭坚,偃姓,东夷族领袖,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皋陶是中国的“司法鼻祖”,以正直闻名天下。舜执政时,皋陶就担任大理,掌管刑政,采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建构了中国最早的五刑、五教司法制度体系。禹执政后,选定皋陶为继承人,结果皋陶先禹而卒,才使禹子启得到废禅让制而改世袭制的机会,夏朝得以建立。皋陶去世后,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成为安徽省境域内最早的两个诸侯封国。
英国故地在今金寨、霍邱一带。东汉许慎《说文》云,“草荣而不实者”为“英”,因此有学者认为英国是一个以花为图腾的部族。自禹分封以后,英国就在史书上失去踪迹,商代甲骨文中也没有“英”字。直至公元前646年,英国才在《史记·楚世家》上再次出现。其年英国为楚成王所灭,成为楚之附庸,称“英氏”。两年后,徐国叛楚亲齐,结果于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之战中被楚军击败。齐国与徐国既是盟友,又是姻亲。公元前643年,“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是役中英氏被灭,于是在历史上彻底销声匿迹,如今只留下大别山英河、湖北英山县等地名。
六国故地在今六安市区一带。史书上没有六国在夏、商两代的活动事迹,但商代甲骨文却有“贞于六”“六来龟”等散碎记录,可知六国于商代是商的重要盟国。六国曾向商王朝进贡大鬼、女子,且六国进贡的女子入宫后分管占卜职位。商朝在六国设有监狱,并在六国潜(今霍山县东北)地驻扎有军队。
商周易代,六国归服周朝,西周青铜器铭文将六镌刻为“录”。根据周成王时青铜器太保簋的铭文记载,录国叛乱,周成王亲自出兵讨伐,中途因身体原因返回。周成王派太保召公奭代为出征,太保不负王命,大败录国,得胜回朝。
大概录(六)国经王师镇压,国力大损,不得不臣服于周朝。后来又有录伯簋铭文显示,录国归服周朝后,曾帮助周康王平定淮夷之乱,王室将录国提升为伯爵,并给以丰厚的赏赐,录国国君特意制作“录伯簋”等系列青铜器以资铭世纪念。春秋时期,大约在楚国灭英之时或稍后,六国最终成为楚国附庸。
楚灭六国还有个背景。楚穆王弑父夺位后,在楚国王族中舆论汹汹,为转移矛盾,楚穆王只得频繁对外用兵,以炫耀楚国武力、灭亡弱小国家来表现政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公元前624年,楚穆王出兵围江(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江国是晋、齐的盟国,江国被围,晋国虽然出兵解救,但未曾见效,江国灭亡。楚穆王灭江之后,又借口六国背叛楚国,亲近东夷,以得胜之师顺带灭亡了六、蓼两国。六国从夏初立国至春秋灭亡,在历史上绵延了1400年之久。
楚穆王从弑父抢班到病重去世,在位虽然只有11年,但很有作为。在扩张版图方面,楚穆王南征百越,北伐中原,东进江淮,先后灭亡江、六、蓼等国,并以武力迫使郑、宋、陈等国与楚请和,极大扩张了楚国的势力范围。在内政改革方面,楚穆王修建了诸如护城河、沟渠、河道、堤坝等水利工程,为楚国的农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在对外交往方面,楚穆王通过与秦国缔结盟约,遣使访问鲁国等手段,妥善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
群舒也是皋陶后裔的偃姓封国,主要分布在今庐江、舒城一带。就在六国灭亡,臧文仲发出“皋陶不祀”悲叹的7年之后,楚穆王借口群舒诸国背叛楚国,于公元前615年夏再度向江淮地区大规模用兵,先后俘虏了舒国和宗国(今安徽桐城市北)国君,进而又攻打巢国(今安徽寿县南),使楚国版图进一步伸展到江淮中部。规模用兵,先后俘虏了舒国和宗国(今安徽桐城市北)国君,进而又攻打巢国(今安徽寿县南),使楚国版图进一步伸展到江淮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