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张树声苏州遗踪(二)
沧浪亭碑记
□李学军
  作为清末封疆大吏,合肥人张树声颇有政声。据《清史稿》记载,张树声于任上病逝后,朝廷赐谥曰“靖达”,在其任职过的直隶、江苏及本籍合肥建专祠祭祀。
  身为一名儒生,张树声文采出众,有《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著》《庐阳三贤集》《敦怀堂洋务丛钞》等行世。其中,《张靖达公杂著》为张树声的诗文与信札汇编,由于多种原因,其文稿“散佚者多矣”。笔者查询相关文献发现,张树声在苏州撰写的多篇碑记未被辑入其文集。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重建沧浪亭记》,这块碑刻仍然立于沧浪亭门厅处,碑文在《吴县志》卷三十九有载。
  一
  沧浪亭既是亭名,亦为园林之名,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起被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布局巧妙、自然和谐,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融为一体。
  北宋时期,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失败。庆历四年(1044),因为支持改革,苏舜钦遭到政敌构陷弹劾,获罪被贬黜为民。翌年,仕途不顺的苏舜钦流寓苏州。见五代孙承祐的废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他以四万钱购得。《楚辞·渔夫》有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感于此,苏舜钦将临水而建之亭取名为“沧浪亭”,后人遂以亭名指代园名。苏舜钦离世后,沧浪亭数易其主,还曾用作寺院僧舍。历经沧桑,屡废屡建。
  沧浪之水清澈与浑浊,寓意着政治清明和时局混乱;带缨之冠、赤脚而濯则象征着进退之别。亭,停留也。沧浪亭,因而蕴含着特别的意象,由此显现的那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与淡泊名利、远离世俗之争的情怀,令人感佩。诸多文人墨客为沧浪亭留下诗文,有的堪称经典之作。比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当年为慰藉文友,曾应苏舜钦之请作《沧浪亭》诗。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所作名篇《沧浪亭记》被选入《古文观止》。
  沧浪亭石柱上刻有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为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引用苏舜钦《过苏州》“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之诗句。这副集引而成之联,对仗工稳,浑然天成,广为传咏。
  二
  江苏省,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命名。有清一代,作为江苏省最高军政长官,巡抚并不驻守省会南京(江宁府,两江总督府衙设立于此地),其治所在苏州。
  入清以后,沧浪亭几次废而复起,且被改造成为一处具有官方色彩、教化内容与纪念意义的官署园林。在功能方面,主要作为官府议事接待的场所。
  张树声的《重建沧浪亭记》作于同治十二年(1873)岁末一个吉利的日子。据其所记:清康熙年间,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对毁坏的沧浪亭“葺而复之”,此处成为“觞咏之所,风流文采,藉甚于时”,无论是本土人士还是外地过客,“莫不瞻眺叹诵,以斯亭为宠”。园中建有康熙皇帝赐诗御书的碑亭,以及乾隆皇帝御笔刻石的闲吟亭,可谓“宸翰天章,重光累曜”。
  同治二年(1863),张树声带兵收复苏州。因为战乱,“维时公私百物,一切荡尽,求所谓亭者,已不可复指识”。同治十一年(1872),张树声主政江苏,他和同僚们精心筹划,复建此园,“用人之力六万一千五百工有奇;良材坚甓、金铁丹漆之属,其用材略相当焉”,旧园为之焕然一新,除了立于山巅的沧浪亭保留清初旧观,“余则以意为之”,“然邱壑景物土木之胜,佥谓视昔无逊焉”。
  明道堂是沧浪亭主要建筑,原名寒光堂。重建之后,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而更名。其面阔三间,屋宇宽敞,庄严肃穆,是文人讲学之处。
  张树声记云:“道光丁亥,布政使梁公章钜重修,巡抚陶公澍复得吴郡名贤画像五百余人,钩摹刻石,建名贤祠于亭之隙地,每岁时以致祭。”名贤祠所供奉的,是从春秋至清代苏州地区的乡贤名宦的碑刻画像,意在“景行维贤”,让这些立功、立德、立言的前贤名字和事迹世代留传。只是,后来毁损严重。通过四处搜求刻像,觅得拓本,进行重刻、补刻与增刻,壁上嵌有594尊名人石刻像的五百名贤祠展露新姿。
  在碑文中,张树声希望为官之人“益思名德之必不终湮,勉实循名,钦承列圣彝训”,诸位士人则“景行先哲,群有奋乎百世之心,治道懋而风化兴”,从而“上迓天和,阜成民裕,百废俱举,将远追百年以前之隆”。显然,官员们注重德行、秉承前贤教诲、恪尽职守,士子们敬仰先哲、投身于经世致用、致力于引导社会风尚,天下和谐,民众富足,各个方面都振作有为,张树声所描绘的这种场景,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盛世画卷,也是他内心深处的美好愿望吧。
  三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唐太宗李世民《帝范》有云:“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见贤思齐,用高标杆激励自我,能够真正如此的官员,虽说未必杰出,但也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以书生起家投身军旅”的读书人,张树声熟读儒家经典,历史上那些忠臣良将与贤哲廉吏的事迹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肥西的张老圩是张家老宅,坐落于周公山下。《(嘉庆)合肥县志》有载:“周公山,在城西南七十里。旧志云:上有周瑜庙,为瑜读书处。”为纪念这位文武兼备的三国名将,后人以“周公”作为山名。
  在《过公瑾墓》中,张树声写道:“鼎足功收一炬红,白杨古墓啸寒风。两朝心腹推知己,半壁江山效死忠。遗恨直吞漳水北,豪情犹唱大江东。英雄儿女今何往,埋玉深深惜此中。”字里行间,抒发出对周瑜的敬佩之意和自己的报国之志。
  沧浪亭的五百名贤祠,正堂匾额上书有“作之师”三个大字,意为这些名贤堪作万民之师。与之类似的是,在张树声的家乡,合肥包公墓园的享堂内,悬挂有“为政者师”的匾额。张树声作有《谒包孝肃祠》:“城南一曲尚清流,风送荷香槛外秋。遗像至今传铁面,直臣岂肯作金钩。烟波浩渺藏渔艇,蘋藻馨香荐古洲。漫说阎罗关节重,青宫事业等安刘。”
  “清流”与“荷香”,象征着包拯的正直廉洁。“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间谚语,是指包拯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安刘”之典,引申为维护国家稳定之意。张树声借此表达对包拯品行的赞美。
  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因继母病故,张树声丁忧守制。在此期间,他怀着对家乡前辈的尊重和崇敬,刊刻了一部《庐阳三贤集》,包括宋朝包拯撰《包孝肃公奏议》、元朝余阙撰《青阳山房集》和明朝周玺撰《垂光集》,共16卷。
  在为《庐阳三贤集》作跋时,张树声写道:“余刻三公书,不惟厘正卷帙,上承先志,抑亦使吾党之士闻风而自振也。”秉承家乡先贤之志,以他们为典范,是其对共事者的期望,更是一种自我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