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展现履职风采传递安徽声音
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住皖全国政协委员抵京

机器人抓橙子递给参观者。(资料图)

合肥比亚迪厂区。(资料图) 

  3月3日,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等热点议题建言献策的使命,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与住皖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达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他们将积极传递安徽声音,展现履职尽责的风采。
  本报全国“两会”报道组也已同步抵京,将以最新、最全面的资讯,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第一时间展现代表委员的履职瞬间,记录时代跳动的脉搏。
   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作为一位深植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农村与农民群体,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他热切期望能在该区域全面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杨广奇指出,随着长三角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逐年攀升——2024年已超60%,预计2025年还将继续增长,农村土地闲置问题日益凸显,亟须通过盘活存量用地来优化资源配置。鉴于新《土地管理法》已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合法性,长三角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区,具备开展制度创新的良好基础。
  为此,他希望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长三角地区全面推广,构建跨省域交易平台,实行“一地挂牌、全域竞价”,并建立长三角土地评估联盟,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为了更好地进行监管,可以将这项工作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实现入市申请、审批、交易、登记全流程线上办理。”
  此外,杨广奇还强调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农村地区因人才政策不健全、就业机会有限等因素,面临着乡村振兴人才总量不足的挑战。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示范力量,亟须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支持。因此,他呼吁设立国家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整合现有如“三支一扶”“大学生乡村医生”等政策资源,设立中央财政专项,并通过“人才需求清单”机制实现精准对接。同时,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解决人才留任难题,从而汇聚起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合力。
  让汽车产业在全面开放中壮大
  “汽车出海”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焦点,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指出,尽管安徽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和堵点,因此主张汽车产业应在全面开放中寻求壮大。
  翁建平强调:“应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及长期的汽车出口风险防控策略。国家层面需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协定谈判,争取更多贸易优惠和便利,为汽车出口创造更有利条件。”
  他进一步建议,应探索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走出去”的全方位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例如,依据对外贸易、境外投资、产业发展等政策导向,国家可引导在银行信贷产品创新、跨境人民币应用、金融风险补偿分担等方面先行先试。”
  针对运输问题,翁建平提出利用中欧班列满足车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并建议酌情增加开行列数,缓解供需矛盾。同时,他呼吁加强铁路、公路与港口码头的互联互通建设,加大水运基建投入,增加航线,提升航道通行能力。“国家应加快制定动力锂电池承运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推动重要港口形成第九类危险货物码头作业能力,提升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效率。”
  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今年春晚,人形机器人的集体舞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走进日常生活。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实现了从“追赶式创新”到“开拓式创新”的跨越。
  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对此高度关注,他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许礼进强调,要大力推动应用场景的开拓。他建议工信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创新研制,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孵化。同时,政府应在导览、康养服务、工业制造、特种应急等领域寻找技术难度较小、需求量大的场景进行开放试点,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迭代优化。他还提出,应整合各领域应用场景数据,形成标准化场景库,驱动算法迭代,助力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应用落地。
  除了场景应用,许礼进还着重强调了加强瓶颈技术攻关和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性。他建议,应重点突破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物理仿真与数字孪生模拟、端到端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为此,他提议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概念验证与中试基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打通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落地的创新链条。这将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为人形机器人多场景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许礼进还建议相关部门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加快制定《人形机器人通用技术标准》,明确通信协议、人机接口等基础规范。他提出建立动态标准更新机制,与国际前沿技术保持同步,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