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专用”的三把铡刀。
《铡美案》舞台剧照。
京剧《铡美案》之经典,已毋庸赘言。对于京剧,无论您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陈世美、秦香莲的名字,或许都听说过。京剧中,秦香莲是陈世美的妻子。陈世美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被招为驸马,全然忘记了在家含辛茹苦带孩子的糟糠之妻。秦香莲带着孩子进京寻夫,陈世美不仅不认,还设计陷害、暗杀!直看得观众愤愤不平,连连喊杀。当然,该杀的,不是秦香莲母子,而是陈世美!公主出面求情也不行。最后,包拯用龙头铡铡了陈世美。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铡美案》剧本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明代人根据元杂剧《包公故事》编辑出短篇小说集《包公案》;清代人石玉昆根据这些民间故事,写成章回小说《三侠五义》,并续作《七侠五义》。《铡美案》的内容来自这两部小说中的相关情节。
改编《琵琶记》 戏剧《琵琶记》创作于元代,戏中有这样的情节:河南书生蔡伯喈辞别年迈的父母和妻子赵五娘,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被牛丞相看中,要招他入赘。蔡伯喈言明自己已有妻室,一再辞谢。牛丞相大怒,上奏朝廷,居然搬来圣旨不准蔡伯喈辞婚。无奈的蔡伯喈只好娶了牛小姐,成为相府女婿,开始了他全新的荣华富贵生活。
蔡伯喈离家之后,河南便连年旱灾,家中无粮,赵五娘就典卖首饰,换点粮食,父母吃米,自己吃糠。父母去世,无钱举丧,赵五娘剪掉自己的头发换钱,安葬了父母,然后,身挂父母遗像,一路抱着琵琶卖唱,进京寻夫。
《琵琶记》的结局是牛丞相和牛小姐最终都同意让蔡伯喈与赵五娘团圆,回家乡为父母守墓。
清朝顺治年间,益州(今四川)出了个进士陈年谷,在京为官。他的秀才同年胡梦蝶和仇梦麟一直困顿于乡下,就进京找陈年谷求官。陈年谷感到为难,就每人给二百两银子,打发他们回籍。满肚子怨气的胡梦蝶和仇梦麟回乡途中,巧遇当地正上演《琵琶记》。当他们看到蔡伯喈被牛丞相招为女婿时,想到在京风光的陈年谷,就与编戏的、唱戏的商量,将蔡伯喈的名字改为陈熟美(陈年谷字丰之,号熟美),赵五娘被改名秦香莲,牛丞相成了皇帝,牛小姐成了公主;剧情也作了改动,由蔡伯喈与赵五娘团聚,改成陈熟美派人暗杀秦香莲。总之,陈熟美成了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负心汉。胡梦蝶和仇梦麟这么干的目的,是一泄私愤。他们自认为改编后的戏超过了原来的《琵琶记》,于是命名《赛琵琶》,也叫《秦香莲抱琵琶》。
至此,不论是陈年谷还是陈熟美,也不论是牛丞相还是皇帝,其间都没有包拯的事。
包公来“救场”
从上可知,《琵琶记》从元明到清朝,一直说的是读书人中榜之后与前妻的关系之事,怎么将这些人和事联系到宋朝的包拯身上了?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目前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两台戏同时上演,一台是《秦香莲抱琵琶》,还有一台是包公戏。当《秦香莲抱琵琶》演到高潮时,台下观众一片喊杀,并向台上扔石头,场面一时陷于混乱。这边的包公戏刚刚结束,还没来得及卸妆的演员,闻声跑过来看究竟。剧组人一看,包公来了!让他上台“顶一下”,于是就让包拯上台,杀了陈熟美,平息了台下观众的情绪。对情绪激愤的普通观众而言,一时顾不得考虑陈熟美是清朝的还是宋朝的,坏人被杀,才是解气的。
从此之后,《赛琵琶》或《秦香莲抱琵琶》就演变成了《铡美案》。
而在河南均州,曾有个清朝进士陈熟美,陈熟美与“陈世美”仅一字之差;陈熟美有个妻子(第二位夫人)叫秦馨莲,而秦馨莲与“秦香莲”也仅一字之差,因此,这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但事实上陈熟美本人并非《赛琵琶》中陈世美的原型。现实中,陈熟美为官做人都是杠杠滴,他与妻子秦馨莲相亲相爱,不存在抛弃妻子的事,因此,陈氏后人看了《赛琵琶》演出后十分气愤。无疑,这是对陈氏族人感情的伤害,于是《赛琵琶》的演出活动在河南均州受到陈家的抵制,均州一带再也没有《赛琵琶》演出。
由剧本中东汉时的蔡伯喈、赵五娘,到北宋的陈世美、秦香莲,再到清朝顺治年间河南均州进士陈熟美、秦馨莲;由蔡伯喈与赵五娘最终的团圆,到陈世美最终被包拯铡杀——朝代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全然不可以从历史角度考量,原因是这毕竟是“戏”。这一部没有了事实背景的“戏”为什么能传播广泛?那是因为它具有鲜明而丰厚的社会背景——社会上一直存在男人功成名就之后,抛弃原来的妻子,攀求富贵的女人。公众痛恨这种嫌贫爱富、喜新厌旧的社会现象,希望这种丑陋的现象得到遏制,因此,借助于戏剧来一泄此恨,这就不难理解了。
“开铡”顺民声 不论是北宋的陈世美还是清朝的陈熟美,他们抛弃妻子,本来根本就没有包拯的事,但是,成为皇亲国戚的陈熟美或陈世美即便犯下抛弃妻子的大错,又有谁能审判、谁敢审判?应该说,是平民大众抬出了包拯。
但是,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包拯使用的行刑器具——三把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这三把铡刀最早出现,是在小说《三侠五义》中。小说中称这三把铡刀是皇帝宋仁宗钦赐的,由公孙策设计;包拯动用这三把铡刀,享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三把铡刀的锋利程度各不相同。龙头铡刀刃最钝,行刑势必很慢,这是要让受刑人多受罪、活受罪。因为龙头铡是专门针对皇亲国戚的,而皇亲国戚本来应该以身作则,是法律法规的模范执行者,更不应该犯法,因此在行刑时,让他们慢慢遭受剧痛的煎熬。驸马陈世美、国舅庞昱,都是被龙头铡杀掉的;狗头铡最锋利,行刑速度最快,它是专门针对土豪劣绅、恶霸无赖的。在给这些人行刑时,迅速结果他们的生命,显示公平公正,以平民愤,包公侄儿包勉就是被狗头铡杀掉的;虎头铡的锋利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它是专门针对大臣中的贪官污吏,这些人是知法犯法,在接受刑罚时,要让他们遭遇一定的痛苦,但又不会立即死去,以达到惩戒和警示的目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监郭槐,就是被虎头铡杀掉的。
戏剧演出中,一当包拯审案,就会抬出这三把铡刀,肃穆威严,往往包拯一声喊“开铡”,就是该部大戏的高潮情节,观众群情振奋,拍手称快。
用虚构的情节来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这是戏剧创作中的常见现象。包拯屡屡被民众赋予不畏权贵、公正无私的办案机会和荣誉,你能说这不是他的“福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