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五“心”同创 筑梦科技强国
本报联合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主流媒体共同聚焦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16年以来,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后获批建设,为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五‘心’力量”。
  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新安晚报、大皖新闻联合北京晚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羊城晚报、华商报大风新闻等主流媒体,共同聚焦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开各中心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神秘面纱”,展现中国科技创新逐梦“星辰大海”的铿锵步伐。
  五大中心成科技进步基石
  2016年,上海张江成为首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任务是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依托,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成为中国“第二‘心’”。该中心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四大领域,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2017年,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三城一区”之一,北京怀柔科学城致力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3年,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至此,分布在中国东西南北的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均已获批建设,成为中国科技进步的基石。
  大科学装置催生一流成果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研究设施,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建有大科学装置,并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2025年1月,在合肥科学岛上,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为人类能源事业点亮未来之光。
  在北京怀柔,作为我国唯一专门用于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软硬件一体的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观察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
  走进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光源”从2009年开放运行以来,已为数万名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开展微观世界的研究。
  在广东东莞,有一处看似低调却内藏乾坤的科研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人们打开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大门。从2018年投用以来,散裂中子源已向全球科学家完成13轮开放,每年向用户开放时间超过5000小时。
  在西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加快建设,将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地基授时系统,并与北斗星基授时系统共同构成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授时服务体系。
   “超能平台”带动产业创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是支撑原始创新的“超能平台”,也在不断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
  近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频出。其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肥造”火星磁强计、高吸能材料保障“天问一号”完成科研任务,特种低温接收机等助力“嫦娥五号”升空;面向科技前沿,“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世界上最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在合肥自主研发成功,大大降低国内患者的治疗成本,提高了治愈率。
  在浦东张江,上海光源在多个领域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光源专门建设了X射线干涉光刻线站,实现了极紫外光刻胶曝光性能评价,为国内领军企业、重要科研机构提供定制化科研服务。
  在西安,国家授时中心未来计划将长短波授时系统部分搬迁至西安科学城,与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运控中心并址建设,并进一步发挥集群效应,形成产业创新基地,从而促进陕西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五“心”同创,闪耀科创之光;科技强国,奏响创新强音。未来,随着五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结出更多硕果,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新安晚报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魏鑫鑫 张楠 于源绮 北京晚报记者 刘苏雅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王煜鑫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俞陶然 羊城晚报记者 黎秋玲 钟振彬 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