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控制大厅。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
合肥西北,创新澎湃。今年1月,在合肥科学岛上,“国之重器”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这个俗称“人造小太阳”的大科学装置为人类能源事业点亮未来之光。而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核心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承载着中国人勇攀科学高峰的豪情和梦想……
从“科学岛”到“科学城”,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几个月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外一次性发布了23项重大原创性成果,科创合肥勇立潮头!
“人造太阳”背后汇聚尖端技术
走进合肥科学岛EAST控制大厅,研究人员形象介绍,实验时“人造太阳”以上亿度在“燃烧”,比太阳中心部的温度还要高近7倍。EAST装置之所以被称为“人造太阳”,是因为其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EAST真空系统负责人左桂忠说,高约束运行模式因其效率高、经济性强,是未来聚变实验堆和工程堆稳态运行的基本模式。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表示,很多科研人员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在实验参数跨越的背后,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跨越,对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都将“人造太阳”作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之一。为此,科学岛团队已经努力50余年,历经几代人接续研发,EAST装置汇聚“超高温”“超低温”“超高真空”“超强磁场”“超大电流”等尖端技术于一体,近百万个零部件协同工作,拥有专利近2000项。
就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方面,EAST先后跨越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里程碑。今年1月20日,EAST实现千秒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表明我国在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物理与工程技术研究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EAST建成运行以来,等离子体发电次数已超过15万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不断向新突破,挑战极限,团队中,不乏“80后”90后”甚至“00后”。相关研究人员称,新的一年,将加快研发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运行控制系统。
“重器筑基”集聚大科学装置
2024年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为核心参与单位,展现了合肥在建造大科学装置上的实力。
今年2月,在安徽合肥的一处ITER馈线系统制造厂房,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张清泉是馈线项目的责任工程师。张清泉说,ITER馈线(Feeder)采购包是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100%自主制造及测试的ITER聚变堆磁体系统,也是国内承接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的ITER磁体系统之一。
离开老城,向合肥西北进发。毗邻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一片规划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正在拔节生长。记者走进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在8号科研厂房,有多套超导托卡马克的D型纵场线圈,仅外半径就达到近20米,制造工艺非常复杂。
现场磁体线圈绝缘系统责任工程师王春雨说,纵场超导磁体线圈制造涉及上百道工序,控制点达数万个,而对于高精度的超导磁体线圈的制造,要做到关键工序的磁体线圈的尺寸测量,以保证最终的磁体线圈精度达到毫米级的公差。
近年来,安徽合肥着力打造聚变能源科创引领高地建设,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装置已形成覆盖科学研究、工程集成、原型装置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集群。
“从1到100”重大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它立志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的重要力量。
2024年以来,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城市百强榜合肥位列全国第七……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
引人关注的是,2024年10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举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果推介会,众星云集,可谓是安徽乃至中国科研界的“明星阵容”。一批大科学装置研发负责人现场发布可转化、可产业化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数量达23项之多,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通过搭建科技与产业紧密联系的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成果已在很多地方落地开花。几年来,合肥全域联动,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全力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原始创新、产研转化、招才引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前沿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 魏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