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安徽省立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国科大附一院”),由此开启“科大新医学”的不懈探索路。历经七载,中国科大附一院以奋进创新为笔,让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愿景从“设计稿”变“实景画”。面对新的时代使命,中国科大附一院立足“科大新医学”导向,探索出勇攀医疗高峰的新路径。在“恒”与“变”中守正创新,中国科大附一院书写了一份关于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
【变】“提质增量”强化临床能力
【恒】“敢为人先”破解疑难重症
“当前,医院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换档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坦言,医院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学科水平是医院办院质量的主要标志,亦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去年国庆假期,中国科大附一院刘连新、张树庚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安徽首例在体肝脏劈离肝移植,成功挽救了两名终末期肝病患者。“劈离式肝移植是常规肝脏移植的延伸,也是肝脏移植的发展方向,需要术者对解剖结构非常熟悉,把捐献者的大爱发挥到最大限度。”刘连新表示。
而这背后,是医院在器官移植学科群建设上的持续发力。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具备全器官(组织)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亲属间活体肾脏移植例数保持全国前三,肝移植技术全国领先,肺移植例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这也正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坚持技术强院,“以重大医疗项目为牵引,以技术升级带动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思路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家拥有127年历史积淀的百年老院,经过院校融合7年的发展,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根深则枝繁叶茂,学科建设是一所医院的根基所在。刘连新表示,建设一流医院,就是要着力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在高水平医院“登峰”中持续创新突破。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3个,获批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和安徽省首家“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项(脑血管和肿瘤方向)。精准肝切除术、腹腔镜肝胆手术、脑深部刺激术、股骨近端重建等一大批关键性、代表性技术全国领先。
【变】“理工医协同”促创新发展
【恒】“引育并重”建设人才队伍
早在院校融合之初,中国科大附一院便明确了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以“科大新医学”为导向,推动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向一流的研究型医院、一流的质量效益型医院、一流的人文型医院转型,努力建设成为与中国科大世界“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倾力建设“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其中,平台建设尤为关键。目前,一批科研平台在中国科大附一院落地:开设“医学创新转化门诊”,设立“首席创新官”“创新执行官”岗位,“肿瘤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创新”“智慧病理”等5个院士实验室先后落户院内……
“背靠中国科大雄厚的理工资源,对医院发展来说是重大的利好。”刘连新表示,借助学校理学、工学优势,通过共享实验室、双聘高端人才等方式,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技术不断涌现。同时,医院也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医工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医工协同创新学会,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医工协同创新转化。“比如,我们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推出了国产首台(套)大孔径磁共振治疗系统,这套系统2023年初在我院成功投入临床应用,目前已治疗有相关需求的患者超过200例。”
事业兴,必人才强。在“科大新医学”引领下,医院逐步建立了创新的人才招引机制。依托中国科大海外招聘会、校友会、墨子论坛和贝时璋论坛等高层次平台,实现了引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医院在海内外影响力。
不光招才引才,更要育才、留才。中国科大附一院近年来着力打造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自2022年以来,医院已自主培养3名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名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国家级优秀青年医师,精心选拔出36名院内杰出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他们量身定制精准支持与个性化培养方案。2022年医院获批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实现博士后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相衔接。医院还出台《医师岗位分类考核聘任管理办法》,将医师岗位细分为医疗型、科研型、教学型及复合型四大类别,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科大新医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理工医交叉融合为引擎,以高层次人才引育为保障,中国科大附一院交上了一份瞩目成绩单: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STEM)榜总排名由2018年的百名开外上升到2023年的45位,2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榜单TOP10;科研经费总额(2022年度)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第29位;在“2023中国医院创新转化100强”榜单中,列全国第11位。在2024年公布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年度榜单中,列全球医疗机构第40位,中国医疗机构第6位;入选研究型医院(综合医院),神经外科等6个学科入选研究型学科名单,4位专家入选研究型人才名单。
【变】“数智融合”共建智慧医院
【恒】“以人为本”提升就医体验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上医院看病,该挂哪个科室?以往,这个问题都要问分诊台的护士。现在,中国科大附一院通过官方微信服务号平台,上线了手机AI门诊陪诊服务系统,在门诊预约挂号、报到、门诊缴费、检验检查指引、报告查询、取药用药、院内导航等一系列门诊就诊流程中,全程都有AI提供实时就诊指引和提醒服务,让就诊全程有陪伴、看病更简单。不久前,中国科大附一院还在省内率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在病历质控、医学知识库构建、诊断精准提示等应用场景中的落地。
“医学的进步需要速度,更离不开温度。人文是现代医院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刘连新表示,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努力让这里成为“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地方”。
打造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优化就诊流程;推广“助老服务”覆盖就医全流程;针对各类疑难杂症,全力打造57个门诊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创立具有科大风格、医院特色的健康科普品牌“蜗壳健康课”,鼓励医护人员当好医学“翻译官”,架起健康“连心桥”;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作用,远程医学平台成功对接60余家医院,远程会诊超过4000例;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执行医疗援藏、援疆以及援南苏丹、援布基纳法索等指令性任务,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白衣外交惠及国际……
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向下扎根”,一系列暖心举措取得实效,赢得百姓认可,医院近年来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中国人文品牌医院”、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机构”等荣誉称号。
日月其迈,变的是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的路径和载体,不变的是对服务能力提升的追求和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执着坚守。未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所需、人民所盼,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加速推动“科大新医学”实践,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等各项工作,坚持医、教、研、管理、服务协同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为健康安徽、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