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五“心”如何同创?两位院士共同支招

  全国人大代表彭寿。

  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也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2025全国两会期间,大皖新闻联合北京晚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羊城晚报、华商报大风新闻等主流媒体,共同聚焦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出“五心同创科技强国”联动策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彭寿和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两位院士,在北京接受了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对五“心”如何同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推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认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抓住科研-经济、科学-产业的政策着力点,构建“硬平台、软制度”的保障体系,加速与大设施、大学科、大数据、大产业的融合,畅通科学中心到经济发展的通道和路径,创造新范式、引领新变革、锻造新优势。
  彭寿表示,要持续提升五个中心的系统创新力和区域带动力,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布局、协同化共享,通过共享、共建、共融实现“五心”共创发展,由点到面、由面到网,打造我国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体系,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动能。
  如何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沿途下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彭寿认为,关键在于以源头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创新为支撑、以要素创新为保障,实现科学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科学,加快打造科学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经济增长极。
  “一方面,要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大科学装置创新集群,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等协同联动,集成大科学装置原位解析、AI工艺优化等功能,布局建设材料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与中试基地,贯通‘装置-中试-产业’链条,激发‘从0到1’原始创新活力,搭建‘从1到10’成果转化桥梁。”彭寿表示,另一方面,要探索设立大科学装置产业联合基金,创新多元化经费支持方式,重点支持专用线站建设、数据平台开发及中试基地打造,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数据链“多链融合”,发现一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项目,培育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大科学装置间应加强数据共享
  在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有“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催化器”、高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关注的是,这些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当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如何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杨金龙认为,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聚效应,“彼此之间可以建立一些云平台,把一些资源或者数据进行共享,让多方可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合作中受益。”杨金龙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把这些数据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无疑对科学技术研究是有帮助的。“大科学装置之间可以形成联盟、加强互动,共同发力、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1+1>2的效果,提高国际竞争力。”
  如何发挥五“心”的协同作用,杨金龙表示,可以建立一个联盟,不仅数据可以共享,人员也可以互通,还可以设立一些共同的基金,鼓励大家在多个平台上开展工作,围绕同样的科学问题进行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