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当年的抗日名将,有安徽合肥人卫立煌。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前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率先于1955年3月15日归来。3月17日毛泽东致电:“先生返国,甚表欢迎。”我收藏的资料,涉及卫立煌最多;我写的文章,涉及卫立煌最多。最先考证出卫立煌正确的生年,《新华文摘》摘载后《辞海》据以订正;最早寻觅京城卫立煌故居的访谈文,被中新社向海外播发。曾在《澳门日报》发《卫立煌从澳门踏上回归路》,在香港《文汇报》连载《卫立煌回归祖国》,著有32万字的《画说卫立煌》,并参与布展合肥卫立煌故居陈列馆。今以第一手资料披露70年前卫立煌归来的前前后后。
张铁生牵线
1983年10月18日,我在南京访问曾长期跟随卫立煌的柴春生,他是卫立煌的贴身随从之一。
柴春生回忆,辽沈战役国民党军兵败后,卫立煌被蒋介石软禁。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春节期间卫立煌夫妇秘密潜往香港,深居简出。4月的一天,卫家来了一位不速客,名叫汪德昭,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后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全国政协常委),也是卫立煌夫人韩权华大姐韩俊华的女婿。汪德昭此番来港,肩负非常使命,在卫立煌与中共党组织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卫立煌随后到铜锣湾半山拜访中共香港工委书记张铁生(20年前《新安晚报》曾发拙稿《隐秘战线上的学者张铁生》)。柴春生特别强调:“张铁生,那个‘白卷英雄’和他同名,一个字也不差。”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在香港卫立煌差他送信发报,包括开国大典后10月3日“敬电驰贺”毛泽东,都是面交张铁生和后任书记张枫、黄作梅。柴春生也从中共香港工委取回重要信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均表示,欢迎卫先生随时归来!
张铁生牵线,卫立煌加速了回归故土的准备工作。但因“战犯”身份还有些犹疑,便以“脚疾”为由继续观望。1954年周恩来再嘱在邓颖超身边工作的韩权华侄女韩德庄执笔告卫:“在太原晤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抗战之初,卫立煌和周恩来在太原有过竟夜长谈,他一看便知周总理再次召唤,于是归意已决,请求中共香港工委安排行期。
1955年3月14日,在有关方面缜密安排下,卫立煌夫妇和几位随从自香港九龙密抵澳门,次日天刚放亮,卫立煌一行从拱北(今珠海)码头回归故土。他喃喃自语:“回来了,回来了!”稍事休息后,卫立煌一行换乘汽车,经中山、顺德,于下午4时到广州。这条辗转归来路,是周恩来亲自定下的。
毛泽东电报
3月16日上午,卫立煌接待前来采访的新华社、中新社记者,并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胞泽朋友书》。随后他致电北京,向毛泽东主席报告自己已安然归来。
3月17日晨,“卫立煌返回人民祖国”这一爆炸性新闻以新华社通稿形式,刊登在北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香港各大报纸的第一版上。
同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林李明给卫立煌送来毛主席的复电: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即送卫俊如先生:
三月十六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泽东三月十七日
比较现藏中央档案馆的毛泽东电文,卫立煌收到的用打字机打的电报加了文头,装入“专送卫立煌先生”信封。毛泽东习惯夜间工作,用黑色铅笔拟写的原件,时间为17日晨6.50,有“即发广州”几字,又用蓝色铅笔加“特急”“此电发后抄李克农、习仲勋、陈毅”。加盖“已”字戳,表示已办。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毛泽东电文的抬头,在俊如、立煌、俊如间反复权衡,最后还是用了卫立煌的字“俊如”(称谓以字为敬)。
回溯既往,1938年4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亲自接待到访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卫立煌。欢迎会上毛泽东称赞其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领导者”,卫立煌则颂扬“边区各地的人民组织,实为全国模范”。那是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八路军名义上还属卫立煌第二战区序列。卫立煌给延安调拨了大批作战和生活物资。
从羊城赴京
3月的五羊城,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繁花似锦,春意浓浓。卫立煌在市区的5天中晋谒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纪念堂和毛泽东等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了工人新村、农学院、橡胶园、岭南文物宫和南方大厦国产商品展览会,游览了越秀山、热带植物园、海珠公园和海珠桥,还看了京戏、桂戏、汉戏和歌舞演出,逛了百货商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和好几位副省长接连会见了卫氏夫妇。
卫立煌又去从化温泉休养。不过很难有休息,他成了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他在那里专门抽出半天时间会见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记者,详细谈了他回到故土后所见所闻和感受。海内外报刊开始连篇累牍发表对卫立煌的访谈录。
卫立煌选择“沿途看看”再到北京的行程。他于3月26日抵达杭州,31日到上海。4月4日,卫立煌在无锡接到中共江苏省委转来的周恩来电报,谓他将于7日启程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希望能在走前会面。卫立煌当即决定提前结束观览行程北上。4月6日周恩来接见卫立煌,谈话间又派人接来韩权华,他和邓颖超设宴欢迎卫氏夫妇。4月25日,毛泽东接见卫立煌,这是他们时隔17年的“第二次握手”。毛主席说:“时间过得真快啊,想不到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他请杨尚昆邀来李济深、章士钊、陈叔通、黄炎培等共进晚餐。餐后放电影前邓小平匆匆赶到,与卫立煌亲切话旧。朱德宴请卫立煌,喊来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人作陪。5月29日卫立煌全家迁入修葺一新的麻线胡同2号宅院。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病逝。1月20日上午,首都各界近千人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卫立煌先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周恩来临时中断在上海的公务,乘夜车赶回北京主祭。陪祭的有陈毅、习仲勋、郭沫若、黄炎培、李维汉、张治中(卫立煌的儿女亲家)、傅作义、包尔汉等。张治中致悼词。卫立煌骨灰随后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