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穿越时空的邂逅
□程建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或许吴均之后,八百年间,与我同样疑窦丛生者众。浑浑噩噩多年,直至《富春山居图》横空出世,世人方如大梦初醒。
  完整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画面用墨淡雅从容,山水布局疏密得当。明末清初画家邹之麟赞曰:“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黄公望始作《富春山居图》时,已年近耄耋,而此前一年,他为道友倪瓒《春林远岫小幅》作题时,还在感叹自己老眼昏花,手不应心。如此说来,富春江畔的苍山、碧水、云雾、烟霞、树林、房屋、小舟、沙渍、波影,他早已蕴藏在胸,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机缘。
  无常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黄公望生于平江府(今苏州)常熟一陆姓人家,本名陆坚。七八岁时,父亲病亡,孤儿寡母难以为继,寓居常熟小山村的永嘉府(今温州)平阳县老人黄乐见其伶俐,愿收为嗣子。黄乐家境富裕,九十高龄得子,喜不自禁,过继当日,邻人且贺且叹曰:黄公望子久矣!于是陆坚改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自幼聪颖过人,自古学而优则仕,不出意外,他定能顺利走上科举之路。
  只是天不遂人愿,在他十一岁那年(1279),南宋灭亡了。初,黄公望不以为意,自古王朝有兴衰,毕竟治理天下还得依靠人才。
  新兴的元朝也重用人才,但却不是黄公望这种身份的人才。很不幸,黄公望的南人身份,让他有通天本事也不能直接为官。一定要做官,须从吏做起。做吏,也还得有人引荐。
  机会属于有准备之人。至元二十八年(1291),一心谋求仕途的黄公望经人推荐,诚惶诚恐拜见了浙西廉访使阎复、江浙参政使徐琰,并被二人相继用为书吏。
  毕竟文书工作远远不是黄公望的期许之地,百无聊赖之余,便与当地佛道书画界人士走在了一起,并粗浅掌握了书画技法、占卜算卦等学问。大德二年(1298),黄公望祭母后身着道袍径入司衙,惹怒徐琰,被其当众怒斥,一身风骨的黄公望不堪其辱,辞职而去。
  没了工作束缚,黄公望像一尾跃入江中的鱼,轻松自在云游于玉山、娄东、长洲、吴江、松江等地,广交诗朋画友,他的书画功夫在此期间也大有提升。
  不羁的岁月并没有磨灭黄公望心里的抱负。至大四年(1311),当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欣然应允,于是被任为府中书吏。
  延祐元年(1314),张闾跟随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在南方“经历田粮”时,中饱私囊,闹出人命,引发了农民起义。为平民愤,元仁宗将张闾逮捕下狱,黄公望因受牵连一同入狱。偏偏就在这年,“通达儒术”的元仁宗重新开科取士,这也是元代唯一一次科举。黄公望好友杨载高中进士,狱中的黄公望得讯,喟然长叹,久久无语。
  元祐三年(1316),朝廷查明黄公望与张闾并无太大关联,赦其无罪。当黄公望走出牢狱大门时,已年近五十。但他还未死心,通过杨载结识了松江知府汪从善,希望得其提携,但仰人鼻息却只换来一盆冷水。
  半生蹉跎,一事无成,人情薄,官场险恶,他对仕途从此断绝了念想。
  无忧
  50岁那年,黄公望拜赵孟頫为师,潜心学画。师从赵孟頫,黄公望因而结识了当时诸多的艺坛大师,比如高克恭、王蒙等等,与大师们一起切磋、指点,黄公望积多年郁愤于心,一朝开悟,创作势头愈加惊人。
  元代之前,文人画作也会题字,但皆藏在石缝树隙等处,生怕影响了画面整体效果和布局。而元代的江南士子求官不得,处江湖之远,没了宫廷从严从实的束缚,山水画开始追求意象上的松弛与虚空。出于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赵孟頫作画时,爱将书法大大方方地融入画中,其后,黄公望自然而然将这一特点发扬光大。
  天历二年(1329),61岁的黄公望皈依了全真教,号大痴道人,后来和他成为道友的,就有元四家之一的倪瓒。
  长期浪迹山川湖海,黄公望渐渐对山河发生了浓厚兴趣,他寓居虞山时,常观察山中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隐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地步。“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不顾。”(明·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晚年的黄公望往来于三吴之间,过着自在无忧的云游生活。“十年淞上筑仙头,猿鹤如童守大还。故旧尽骑箕尾去,渔樵常共云水闲……”(明·王逢《赠黄子久》)黄公望在松江居住的十来年间,与避居松江的杨维桢、曹知白、王蒙、倪瓒等名家诗画唱和、往来密切,后人称他“侠似燕赵剑客,达似晋宋酒徒”,在此期间,他的画作《听泉图轴》《层峦晓色图》《天池石壁图》等如激流飞瀑喷溅而出。
  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归居富春山,师弟郑樗(无用)偕往,并向其索画,时年79岁的黄公望慨然应允,开始创作以富春江为题材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并非一鼓作气而成,黄公望创作此画历时久远,似乎只是凭着性情挥洒,不刻意,不为难。至正十年(1350),黄公望欲往松江,临行,无用担心这幅画被旁人巧取豪夺,要求师兄在画上写下声明,证明他是该画主人。黄公望挥毫在未完成的画卷上写下题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写成此卷……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无用放下心了,黄公望却还不急,“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只在“兴之所至”的心情下方才动笔,如此又过数年,《富春山居图》方才完成。
  《富春山居图》画在六张纸上,接裱而成一幅长卷。后人评说《富春山居图》的六个部分,暗喻着富春山的春夏秋冬,其实这何尝又不是黄公望坎坷传奇的一生呢?《富春山居图》画成不几年,黄公望即飘然仙去,似乎上天派他来这世间一遭,只是为了让他历尽坎坷,歇下身心,心无旁骛来完成这惊世之作。而八百多年前的吴均,亦因仕途不顺,郁郁于心,方才发出了“鸢飞丽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感叹。
  黄公望创作此画前,是否读过《与朱元思书》已无可考,但《富春山居图》无疑是八百年后对《与朱元思书》深情的隔空呼应,是两个仕途失意、最后超凡脱俗的文艺家的精神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