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地处皖东南,公元前109年西汉在此设丹阳郡,历代为郡、州、府、路治所,先后被称为宣城郡、宣州、宁国府。唐朝时宣州与苏州、杭州并列为江南三大中心城市。开元十三年(725),诗人李白出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在李白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曾七次往返宣城,每次寓居时间都比较长,甚至把家也搬到了敬亭山麓,“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李白一生游历的地方众多,为什么对宣城情有独钟并多次到访呢?
追随先贤
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便孕育了李白,故起名李白、字太白。成年后的李白集仙气、侠气、霸气于一身,就是这么一个诗界“天花板级”的人物,也有他钦佩的对象:南齐诗人谢朓。
谢朓,字玄晖,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又称“谢宣城”。建武二年(495),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他关心民间疾苦,深得百姓拥戴。离任返京后,百姓在陵阳山建高斋(后称“谢朓楼”)以纪念他。李白每次来宣,都会在谢朓楼会见朋友、饮酒作诗。历代文人墨客为“谢朓楼”赋诗题咏的,难以计数,尤其以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首广为传诵。
谢朓曾多次到“吟无虚日”的敬亭山游览,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等众多名句,令李白爱不释手,反复吟唱。所以他对谢朓相当膜拜,不辞辛劳来宣追随先贤的足迹,有10余首诗直接提到谢朓,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等。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曾写过一首《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的确如此。李白曾表示死后要与谢朓结为“异代芳邻”,因此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山水吸引
宣城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史载“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就”。宣城青山绿水、千岩竞秀、重峦叠嶂,更是谢朓诗中的“山水都”。
李白七来宣城,七到敬亭山。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李白首次登临,便写下了千古名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究竟是写人还是写景,向来备受争议,不过却写出了李白旷世的孤独。李白的这首诗与谢朓的《游敬亭山》传唱至大江南北,从此“江南诗山”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苏东坡等大家慕名而至,吟诗作赋绘画填词,“宣城自古诗人地”由此而来。
今天,在敬亭山南青翠的半山腰,建有一座“太白独坐楼”。登上此楼,人们不仅能饱览宣城的自然美景,更能感受到葱茏敬亭、烟雨敬亭、诗意敬亭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李白在宣留诗80多首,占到他一生诗作的近十分之一。他晚年以宣城为中心,不时地在泾川、徽州、秋浦、南陵、当涂、金陵一带漫游,每探幽览胜,必寻仙问道、赋诗抒怀。
亲情召唤
一天,李白收到在宣城任长史的从弟李昭来信,说敬亭山来了一位神秘道姑,轻纱遮面,举止高雅。李白疑是玉真公主,他不由得想起了和玉真公主初次相识的情景。
那时李白20多岁时,经著名道友元丹丘(《将进酒》中的丹丘生)引荐,在四川青城山拜见了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李白为她作《玉真仙人词》,极尽溢美之词。30岁时,李白前往终南山别馆欲与玉真公主再次会面,不过没有见到,郁闷中作下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后来,李白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极力推荐下,得以觐见唐玄宗。玄宗爱其才,令李白供奉翰林。李白被宠,因此遭到了宫中人的嫉恨和谗谤。于是,玄宗逐渐疏远了李白,天宝三载(744),他被玄宗“赐金放还”。玉真公主找她哥哥理论,玄宗不予理睬,她一气之下,辞去了公主封号,让出食邑,离开京城,云游四方,不知所踪。
李昭还在信中写道:“弟佐此郡,政清且闲,每登高斋,时游敬亭。临风怀谢之章,舍兄其谁哉?!”李白在《寄从弟宣州长史昭》中也说过:“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此外,李白的远房叔叔李阳冰在当涂做县令,李白也想去拜见他。彼时,当涂属于宣城管辖。于是,李白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循着谢朓和玉真公主的清晰印迹,怀着即将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水陆兼程,首次来到了名郡宣城。
寻访公主
唐朝的公主很多,玉真公主算是其中名气比较大的一个。名气大的原因之一是,她的爷爷唐高宗、奶奶武则天、爸爸唐睿宗、哥哥唐玄宗都是皇帝。玉真公主从小就绫罗绸缎、衣食无忧,但是她没有骄奢淫逸、高高在上,而是选择了不婚不嫁、入道修行。
名气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玉真公主和李白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丝丝情愫。李白29岁时,见到了38岁的玉真公主。才华出众的李白,深得玉真公主赏识。他们都信奉道教,自然而然就成了同道中人。玉真公主是著名画家吴道子的徒弟,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同喜欢吟诗、喝酒、作画的李白比较投缘。第一次亲密接触,两人就成了知音。
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和玉真公主都处在颠沛流离之中。这时,李白已经南下宣城,公主听说之后前来找寻。李白刚走两天,公主就到了,两人擦肩而过。公主见宣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索性就在敬亭山的翠云庵住了下来,边修道边等候李白。李白得知公主在敬亭山,每次来寻时,公主恰巧都出远门了。那时通信落后,次次如此,李白很是悲恸,写下了“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的诗句。在李白的眼中,玉真公主也是他的亲人。
李白从53岁至62岁十年间七次游历宣城,均未见到玉真公主。公元762年,李白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见到的却是玉真公主的坟茔,公主已于3个月前去世了;就在同一年的12月,李白驾鹤仙去。
敬亭山东侧的一片竹林里,是玉真公主的安息之地,包括皇姑泉(相思泉)、皇姑坟、玉真公主塑像和皇姑桥等处。相传公主香消玉殒之后,李白肝肠寸断,常到公主坟前祭悼。一天晚上,李白做了一个梦,梦见公主对他说:“念你待我情深义重,我特意从黄山引了一泓清泉,专门供你上山煮酒烹茗之用。”第二天,人们就在皇姑坟后面不远的地方发现了清澈的泉水。此泉清碧甘洌,常年不竭,被后人称为皇姑泉,又叫相思泉。李白塑像静静地斜卧在泉边,仿佛在和心中的公主演绎着一世的情缘。
良友美酒
李白天性浪漫豪放、潇洒随性,每每踏入宣城地界,以酒会友、以诗许客的活动就开始了。
约天宝十四载(755),李白收到宣城辖下的泾县名士汪伦一封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汪伦这时才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一番。既来之则安之,李白在汪伦的陪同下,畅游了泾县的山山水水,好不痛快。当晚,汪伦送了李白良驹八匹、官锦十端。临别的早晨,李白登船正要离去,忽然听到一阵歌声由远及近,原来是汪伦带领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李白很受感动,于是在船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
李白七游宣城时,得知善酿老春酒的纪叟已经作古,他十分伤心,作《哭宣城善酿纪叟》一诗来悼念这位老人:“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李白的悲痛刻骨铭心,就如苏轼在《西江月》里面所说的一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