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历史上有两位县令在后来很被人们怀念,他们的言行也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其中一位是麴信陵,唐吴县包山(今苏州)人,贞元六年(790)来望江。当初赴任时,他高兴地写了一首《移居雷港》:“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麴信陵在此施行了不少仁政。徐仲源“闻雷泣墓”的孝行正是由他推荐到朝廷才获得旌表,并被载入“二十四孝”。他去世后,后人想把他运回老家安葬,老百姓却坚持要把他留在望江。白居易得知这个消息后,写了首诗来歌颂他,这就是白居易著名的《秦中吟》第五首《立碑》。白居易拿麴信陵做例子:麴信陵有仁政,每到危难时刻,他总是首先系念像茕嫠这样困苦的人,虽然他不闻京师,但老百姓记住并感念他。死后百姓挤满道路,且攀住车辕,让他留葬望江,这就是人心的力量,只有这样矗立在人心里的碑,才能不朽才能永恒。
另一位县令师范(1751-1811,字荔菲),是嘉庆六年来望江任职的。他是云南人。他为望江做了很多事,整风励俗,勤于吏治,重视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最独特的贡献是保护了邓石如的《陈寄鹤书》。邓石如1803年曾来望江拜访过师范,两人一见如故。而就在此后不久,邓石如出了一件事:朋友送他、养在集贤律院的鹤被安庆知府樊晋给抢走了。这只鹤是邓石如的精神寄托,邓石如于是写了封长达1820个字的信去要鹤,樊晋只好归还。望江此时隶属安庆府,当得知此事后,师范不畏自己的顶头上司,写诗赞颂邓石如的行为:“慷慨新陈寄鹤书,山民化鹤鹤难如。”“我亦先生鹤,樊笼不许关。秋风吹古署,清涙隔蓬山。四野鸿方集,林中鸟未还。何当同息影,卧听水潺潺。”重朋友情谊的背后有着更看重为官品行的性格。
邓石如带着追索执着写出的《陈寄鹤书》,成了有清一代书法的巅峰之作。编著《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的穆孝天先生说,邓石如的信一出来,立即被人称为“文美与书美的惊世之作”。据穆孝天考证,“原稿最初藏于程横山家,曾由邬紫虚假归旅中反复诵读,后由云南师范(荔菲)任安徽大雷(望江县)县令时求而得之,带回滇中印行。”师范的印行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