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4日
一座宋兴桥,连着两状元
□张致林
  在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桃园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桥:宋兴桥。宋兴桥始建于1572年,为石拱桥。东西双桥造型美观,桥体坚固,虽经战火焚毁和岁月侵蚀,始终屹立于宋兴河(今团结河)中,清朝光绪乙未年(1895)修缮复建。此桥至今已有453年之久,是湾沚区历史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古桥是芜湖市第73号不可移动文物,底蕴深厚,大有来头,前后联系着两个状元——南宋状元张孝祥和明朝状元沈懋学。
  古桥的来历
  清嘉庆《宁国府志》记载:“宋兴桥,城北七十五里东山左,邑人张相建。”清光绪《宣城县志》记载:“宋兴桥,郡北七十五里东山左,明益藩舍人张相建。”两个记载大致相同。那么,记载中提到的张相是何人呢?又有什么来历和故事?
  宋兴桥原属于宋兴村。宋兴村于2012年并入现在的桃园村。此地以张姓居民为主,有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宣邑宋兴张氏宗谱》存世。谱上记载的《竹崖居士传》,给出了张相的来历。
  张相,字忠夫,号竹崖居士。父亲任四川广汉刺史时,家道兴起。朝廷根据惯例授予他旴江益藩礼官,他婉辞不去就任。每当传统佳节,张相召集宗族亲友畅饮,怡情适志,去留自便,不屑于富贵功名。父亲在任上去世,他未能在身边侍奉,十分愧疚。对继母丁宜人用心侍奉。对丁宜人所生的女儿,不仅选择名家婚配,而且用心准备嫁妆。
  二叔比张相小10岁,每次相见,张相都毕恭毕敬。等到游学年纪,张相送给他强壮的马匹,并赠送数十亩肥沃的土地。有一个佃户久病将死,打算卖妻筹备衣棺。张相制止他卖妻,借给他钱粮,安排大夫医治,不久就痊愈了。后来,夫妇俩生了6个子女,白头偕老。一家人对张相的恩德终身难忘。
  郡守刘侯核查土地之数,聘张相为总管。张相秉公行事。早先,刘侯发檄文,要求全郡无论宅基地、墓地,都为皇土,全部纳入官方。张相接手后,极力劝说刘侯:民间宅基地、墓地,是老百姓生死依靠,如今全部丈量,并且缴税,子孙可能要落魄到翻耕宅基地和墓地的地步,这该如何是好?刘侯沉默良久,说:我差一点搞错了!立即发文停止。全郡百姓,莫不感激张相。在乡里,是非曲直,张相从不护短,所有人都服他公正。他用自己的土地建了张氏宗祠,还捐资建造了宋兴桥。
  镜湖的前身
  宋兴桥是明朝人张相建造的,与南宋时期的张孝祥有什么关系呢?据《宣邑宋兴张氏宗谱》记载,宋兴张氏是张孝祥的后裔。谱中,张孝祥是三世祖,张相是十五世祖。
  张孝祥是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同时也是南宋初期政坛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兴名臣。他于1143年来到芜湖,23岁(1154年)考中状元,在芜湖生活了11年,对芜湖有着深厚感情,自号于湖居士(于湖即芜湖),视芜湖为第二故乡。
  张孝祥出生在明州鄞县桃源乡,12岁那年随父与芜湖大伯张郧一家会合,住在县城西南边升仙桥附近。这里负廓临河(青弋江),西去长江不远,东北面是郁郁葱葱的赭山,环境安静。
  芜湖位于长江南岸青弋江口,县治是以北岸的鸡毛山高地为中心,大体上沿青弋江两岸呈“一”字形布局。因此,贯通青弋江两岸的浮桥至关重要。据《芜湖通史》记载,北宋天圣三年(1025),芜湖知县董黄中建成浮桥。进入南宋,百姓在乘舟渡河时经常发生意外,原因是老浮桥上游不远处,有一个大湾。青弋江流过大湾之后,水流更加湍急。对此,张孝祥亲自组织人力“入谷斩木、造舟为梁”,在青弋江上拼舟搭板,造成新浮桥,浮桥两边设有护栏,方便行人商旅过桥。浮桥告成,两岸人民“但渡无苦”,从此“得福甚多”。
  在张孝祥一生中,有一个对于芜湖来说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的善举。
  乾道三年(1167)三月底,张孝祥以秘阁修撰,知潭州,权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由芜湖启程赴任。这次赴任,他把一家老小都带上了。举家外出赴任,家里的田地谁来耕种呢?张孝祥为官,很重视水利,在芜湖也一直想疏通“于湖水与县治接”。思考再三,张孝祥在举家赴任前决定“捐田百亩”给县衙。
  当时,芜湖县令是沈端节。那年适逢大旱,沈端节将这些田地和附近的荒滩荒水合在一起进行整治,汇而成湖,方便百姓取水灌溉。因为湖面广阔,常有“鸥鹭出没、烟雨变态”的景色。张孝祥一生敬仰陶渊明,便将这湾湖水取名为“陶塘”。这便是芜湖市镜湖的前身。
  乾道五年(1169)三月,张孝祥获准辞官。第二年,好友虞允文来访。他们泛舟陶塘,议论时事,饮酒赋诗。张孝祥不幸中暑去世。孝宗皇帝闻奏,发出“用才不尽”的叹息。县令沈端节痛哭流涕,为之扶棺送葬。芜湖百姓闻之,“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
  沈懋学的“笔记”
  张孝祥去世后不久,乾道七年(1171),他的弟弟张孝章等人携家眷由芜湖迁至宣城北乡陶黄村,他的幼子张太平也在其中。据《宣邑宋兴张氏宗谱》记载:张孝祥大伯父张郧、父张祁于1161年前后在宣北陶黄村置别业;陶黄村,敬亭以北六十里,湾沚以东七里许,余令桥附近,总名宋兴渡。此处山环水绕、沃野平畴,是张孝祥后裔主要居住地之一。
  明朝状元沈懋学与张孝祥第十五世裔孙张相,第十六世裔孙大功(张慎)、大名(张显)、大诰(张谕)等关系颇为密切。
  沈懋学,字君典,宣城郎溪人。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谥号文节,是芜湖县令沈端节后裔。沈懋学性格豪爽,少负侠气,曾多次往来于边塞,每次纵论时事,人多奇之。沈懋学慷慨有大志,曾题诗《凤凰台》:“丈夫意气何相若,万里风云指顾中。”对策试卷中有“处其始必厚其终,循其名当责其实”语。当时,神宗励精图治,看了他的试卷后对辅臣说:“此二语即可作状元。”遂亲擢沈懋学第一甲第一名。
  《宣邑宋兴张氏宗谱》记载了沈懋学撰写的《宋兴桥记》。沈懋学记述,“敬亭之北六十里曰宋兴里,有河曰宋兴河,当丁湾、湾沚二大河之中,各距十有五里,蒲塘、长山诸水,旋绕合流,经余令至斯,祲大其里,乃宋状元张孝祥流寓之所,子孙遂世其家,故名(宋兴里)。”同时,他还记叙了竹崖居士张相及儿子张谕等人修桥经过,“隆庆六年(1572),奋然鸠工,编筏筑基,跨河垒石,不期月而功告成,计长百尺广十六尺,而高倍之,凡木石工费通计三百余金,悉取诸囊橐,未尝仰助于人也。”“公季子谕(大诰),复继公垂成之志,而完未成之功,乃作阜西平桥。于是,东西并峙,民无病涉焉,诵者载道,名之曰宋兴桥。”
  沈懋学表示,“公(张相)长公子慎(大功)、次公子显(大名),与余有斯文之雅,乞余一言,以纪其事。余不能辞,因援笔记之,以永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