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陈瑄:首掌漕运,十代治水
□戴健
  在灿若星汉的皖籍名人中,有一个人应了歇后语:对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他在安徽似乎寂寂无闻,省外多地却有他的雕像,还为其树碑立传建祠堂。他就是合肥人陈瑄。《明史·陈瑄传》赞其:“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有宰相之誉的桐城张廷玉对其也有极高的评价:“陈瑄治河通运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足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陈瑄是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官,督理海上和内河漕运30余年,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陈瑄诞生660周年。
  从武官到文官
  陈瑄(1365-1433年),字彦纯,合肥人。他的父亲陈闻本是庐州地方武装的首领,在朱元璋举义时,以义军千户归顺。明洪武年间陈闻和儿子先后担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正四品武职,在平定西南月鲁帖木儿叛乱中勇立战功。不唯如此,他们父子还重新整修都江堰。陈瑄认为,应汲取首修者李冰父子的成功经验,为此他“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组织劳力在内外江用杩槎断流法进行掏挖,将内江多余的水排入外江的排水漕、飞沙堰,成功战胜水患。
  陈闻死后陈瑄葬其于大蜀山。
  明建文四年(1402年),陈瑄升任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负责在长江中下游督操水师。朱棣本是被封在北京的藩王,后来发起“靖难之役”,欲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从北京一路打回长江之滨时,陈瑄并没有为朱允炆死守的打算,率水军直接归顺。江防无防,朱棣率部顺利渡江攻下南京。待朱棣荣登大位,成为明成祖之后,顾念陈瑄的功劳,便将其封为平江伯,专司治水。
  陈瑄上任后,大力进行水利基础建设。他指挥在沿海大量兴建捍海堤抵御海水侵袭,建造“标志塔”,昼则举烟,夜则点火,便于瞭望和导航。世人皆知郑和下西洋,殊不知其官兵配置和钱粮调拨,均由陈瑄总管。出洋宝船,亦是由陈瑄主管的清江船厂建造。为了给郑和船队和出海归来的渔船导航,陈瑄上奏明成祖,“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建成后,朱棣又亲自赐名“宝山”。这就是上海地名宝山的来历。
  洪熙元年(1425年),陈瑄上疏言事,提出“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走漕运”七条政治主张。仁宗皇帝看了以后认为“瑄言皆当”,令有关部司执行。陈瑄成功实现了由武官向文官的“华丽转身”。
  由海运改漕运
  朱棣迁都北京后,京城人口陡增,而粮食供应却多来自江南一带。这时便出现漕粮运输难题。永乐元年(1403年),陈瑄着手总督漕粮往北京的运输。最初采用海运,即把漕粮从江南地区经海上运达天津海河一带。
  从永乐二年开始,陈瑄驻扎在运河高邮湖段,他在湖中筑一条长堤,堤西为湖,堤东为运道,湖河分隔,避免了湖区的风浪。为了保证堤防,他沿堤设置若干涵洞,还建了数十座减水闸,漕运、农田灌溉两不误。陈瑄一共组织了12次海运任务,基本保持一年一次的频率。督理海运期间,他还率领20万名士兵修筑了18000余丈海堤,使海门至盐城一线50多年没有受到潮灾的影响,沿岸百姓深受其惠。
  从海上运粮风险极大,于是群臣提议转由内河运输,大运河疏浚迫在眉睫。永乐九年,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主办、陈瑄具体操办,首先疏通大运河的重要河段会通河,其间陈瑄逐渐成为精通水利的专家。明代水利著作《行水金鉴》称:“宋礼之功在会通,陈瑄之功在淮南。”
  永乐十三年会通河开通之后,明朝彻底放弃海运,专一实行运河漕运。同年,陈瑄被正式任命为漕运总兵官(后称漕运总督),成为中国漕运史上第一任总管,一品官,民间呼“漕帅”。其职权范围,总督天下漕运粮物,确保朝廷消费及军需。管辖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四府及和州、滁州、徐州三州。还能作为钦差,巡视南方十三省,并拥有兵权。
  避五坝建五闸
  自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明初已历七八百年,大运河年久失修,许多航段久不通畅,整治任务十分繁重。南来的漕船到达淮安城后,漕粮不能直接运送至淮河,还需要通过陆运,翻过仁、义、礼、智、信五坝,才能进入淮河,进而到达清河航道。这番折腾,费时费力又费钱财。当地民众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经过实地调查,又听取地方父老的意见,管家湖西北距离淮河鸭陈口仅20华里且与清江口相对,适合开凿河道,遂决定在这里新开挖一条人工河,藉以连通。他以北宋沙河故道为基础,整理疏浚,引管家湖水入淮,并由北向南依次修建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闸,加上翌年修筑的闸身及河道衬底都以木板做成的板闸,合为五闸。五闸能调节水位高低,利于漕船通过。陈瑄命名新河道为清江浦河。
  更重要的是,开凿清江浦河,河岸上有了人家,逐步形成村落、集镇,也就诞生了一座新的城市——清江浦,即今天淮安市主城区。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原地级淮阴专区、淮阴市对自己的地名不满意,于是2001年把县级淮安市地名拿过来,改名地级淮安市,又把原县级淮安市改名楚州区。但这样一来老百姓不买账,反对声迭起,2016年尊重民意更名清江浦区。
  淮安人怀念陈瑄,为他立像,因为是他造的城,今有总督漕运公署遗址,建起中国漕运博物馆。高邮人怀念陈瑄,有陈瑄治水纪念馆,因为他葬于此,后代定居的村落仍叫“陈总兵庄”。苏州、南京人怀念陈瑄,两市分别有“平江路”和“平江府路”“平江府桥”。上海人怀念陈瑄,在浦东高桥镇建城隍庙,供奉的“城隍”就是陈瑄。河北人怀念陈瑄,在清河县为他立祠。天津人怀念陈瑄,他筑城“天津卫”,开设“百万仓”。
  陈瑄历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精于治水、勤于治水,使得明朝大运河漕运畅通无阻。终明之世,漕粮一直沿着这个通道输往北京。他68岁卒于任上,朝廷追封其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自宣德至万历年间,陈瑄子孙袭世爵,修水利掌漕运。第十代陈启嗣长子陈治安袭平江伯。“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灭亡。40天后清军入关,陈治安“尽节”。清顺治帝几次下诏要陈治安弟陈治宁袭爵,陈治宁拜辞不受。从此陈氏一脉躬耕籍田,自食其力,文武两途,不再触及。
  陈瑄建立的漕运通道仍为清朝所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