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创企业实现从“0”到“1”的跨越,有金融机构的“敢贷愿贷”;一个产业集群的向上突围,有精准滴灌的金融政策和创新灵活的产品体系;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有“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作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合肥市打造“科创出题、金融答题”特色服务品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互动格局加速形成。日前,记者走访合肥多家科创企业,实地了解“不止于贷款”的金融服务。
点滴呵护,“科创幼苗”拔节生长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少不了银行的陪伴和助力。
“在企业关键研发期,是工行提供了100万元资金,真的是‘雪中送炭’。”合肥孪生宇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子淼说:“成立初期,我们没有抵押物没有营收,工行看企业创始人团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等,为我们发放了首笔纯信用贷款。企业成立三年多,工商银行源源不断地为我们输送着金融活水。”
据介绍,合肥孪生宇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专注于交互式3D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孪生宇宙今年的订单实现飞速增长。“2024年营收1400多万,今年前两个月,公司营业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王子淼信心满满,“工行去年底第三笔资金的注入,让我们更有底气接订单,今年营业额目标是1亿元。”
位于中安创谷科技园的合肥图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建设领域大模型,在金融、制造、医疗等垂直领域完成多场景应用验证。
“工行合肥科技支行坐落在园区内,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经常来企业,将最新的政策和产品告知我们。”合肥图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沈莉说:“成立最初几年,公司处于亏损状态,这两年才有所好转,多亏工行的信任和扶持。”
精准施策,“量体裁衣”定制服务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领跑、高速发展,这离不开全链条协同发力,也离不开金融助力。
“工行敢于探索创新,在企业2015年刚成立时,作为一家大行,主动找到我们,并根据企业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吉祥笑着说。
吉祥告诉记者,首笔政银担贷款500万元在2017年11月发放,用于企业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2019年9月,因企业经营周转需要,工行新增投放500万流动资金贷款,总贷款金额达1000万元;截至2024年12月末,工行给予锐能科技授信额度5000万元,其中纯信用额度2000万元。
据介绍,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BMS电池管理系统和储能研发,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又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15年,锐能科技营收为2781万元,2024年达到12.55亿元。目前已组建国际团队,海外订单也逐步增多,金融的作用也将更加突出。
“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需求并不相同。”科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刚认为,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一定要及时跟上,而中信银行能很好满足需求。
该公司是新能源充电桩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中信银行合肥分行为公司提供了科创并购贷款服务方案,于2024年3月成功发放2800万元的并购贷款。2024年12月,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中信银行合肥分行再次通过资产池业务为企业提供2000万元授信。
“中信银行能根据企业各阶段发展需求,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我们双向选择的原因,目前正在跟中信银行建立银承等业务合作。”何刚说。
银团聚力,项目建设“蓄势腾飞”
在合肥,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荡起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澎湃活力。合肥也以其出色的科技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了众多科创企业入驻。
“联创电子总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之所以来合肥建厂,是因为这里的政策和环境非常吸引我们。”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吉勇如是说。
记者获悉,2021年,合肥市高新区政府与联创电子签署合作协议,联创电子智能驾驶车载影像模组研发制造中心项目与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双双落户合肥。
“在项目落户后,建行合肥蜀山支行提供了6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智能驾驶车载影像模组研发制造。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础,我们又主动邀请建行合肥科技支行作为银团牵头行,负责车载光学产业园项目整体融资安排和工作推进,最终成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17亿元的银团贷款授信,截至目前,建行已为项目发放了基本建设贷款合计2.4亿元。”联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满珍介绍,贷款的成功发放为企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目前项目已部分投产,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000万颗车载镜头、5000万颗车载模组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
据了解,“银团贷款”是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依据同一贷款合同,按约定时间和比例,通过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
长钱长投,“耐心资本”撬动未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耐心资本,意在引导资本做“时间的朋友”。而在此前的2024年9月2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将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包括合肥在内的18个大中型城市。建源新鑫(安徽)股权投资基金应运而生,该基金从注册到完成中国基金业协会AIC基金备案仅用不到10天时间,成为科技金融市场中重要的“耐心资本”。
据悉,该基金由合肥鑫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是合肥积极响应试点政策,推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首只AIC科创股权投资试点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定向参与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挂牌增资项目,助力企业加快推动国企混改,推进新项目落地实施。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致力于光学薄膜及光学功能膜研发及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国产替代。“自成立之初,建行就与我们建立了合作,对企业十分了解,这也是AIC基金能快速投放的原因。”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力说:“AIC基金能降低企业负债率,降低财务成本,更适合当下企业发展需求。2024年,企业实现营收23亿元,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AIC试点政策发布后,分行在安徽金融监管局指导下,联动建信投资、合肥鑫城控股集团迅速推进AIC试点基金设立。该基金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的通知》政策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新试点城市中首只完成对外投资的试点基金。”建行安徽省分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客户经理郭穆介绍道。
记者从安徽金融监管局了解到,2024年,该局推动签订长三角及中部地区首只1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框架协议,重点投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同时,按照“小规模、单点投资、快速落地”工作方针,锁定目标投向企业,在短时间内即完成合肥乐凯1亿元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并成功投放7000万元,跑出了股权投资试点的“合肥速度”。
金融如水,企业如舟,政策如风。在合肥这片创新沃土上,安徽金融监管局始终坚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安徽省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7550亿元,从2020年末的1525亿元连跨六个千亿台阶,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升至8.8%。
“早期的AIC是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专业化工具,其核心职能聚焦于‘债转股’业务。AIC试点扩围,引导金融机构从被动聚焦‘债转股’业务变成主动向‘投早投小投长期’领域集聚,支持过去资本不敢或不愿投资的前沿赛道,与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需求高度契合。”安徽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金融监管局将继续聚焦安徽新质生产力需求,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工作走深走实,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探索形成更多安徽特色做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驱动安徽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