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版《辞海》解释“三皇”时说,他们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并列举了从战国至宋代关于三皇的7种不同说法,共牵涉到11个人物,即天皇、地皇、泰皇、人皇、伏羲、女娲、神农、祝融、黄帝、共工、燧人,有巢氏被排除在外。一直到公元1711年,也就是“三皇”之说诞生两千年之后,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刊行,有巢氏才回归三皇序列,他的煊赫名声与历史功绩才完全匹配。
时代贡献
有巢氏又称大巢氏、古皇氏、巢皇,典籍中的最早记载见于《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庄子笔下的“有巢氏”相当于后世一个部落群体。
《韩非子·五蠹》所记更为具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一位圣人在树上建巢,用以避免禽兽侵袭。人们高兴,于是推举他为王,号称“有巢氏”。韩非子笔下的“有巢氏”已经从群体的部落进化为个体的圣人,成为“王天下”的部落群体领袖。
其实有巢氏是诸子百家从社会进步的阶段而想象出来用以指示时代的名词之一,代表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即从原始的山洞穴居发展到筑巢建房。古人最初在洞穴中生活,生存环境恶劣,极易受野兽、蛇虫的攻击,并且还得与野兽争夺洞穴的居住权。后来,有巢氏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类似鸟巢的简易住宅,既可以躲避野兽,又可以远离洪水,人类的生存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再后来建筑技能逐渐进步,人们将“鸟巢”搭建在地面上,人类的居住环境更为舒适,于是当代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就说,“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可见有巢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
前人根据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等氏族部落首领称为“上古五氏”,他们在中国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创造了巢居、熟食、畜牧、婚嫁、耕稼、养殖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使人类得以生息繁衍。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各自贡献了一个时代,每个时代在时间上可能是几万年,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地图上的中华史》中国地图出版社),因此都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中华文明的开创者。
有“巢”无“名”
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说,有巢氏“亦谓之始君,言君臣之道于是乎始也”,意即有巢氏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君王,君臣之道也是从有巢氏开始逐渐形成的。有巢氏“有天下百余代,民知巢居,未知熟食,燧人氏出焉”,意即巢居文明之后,又经历相当长时间,人类才进入钻木取火和保存火种的燧人氏时代。有巢氏厥功至伟,于是古人将有巢氏和轩辕氏(黄帝)并称“巢轩”,以示对他们的敬重和尊崇。但令人费解的是,有巢氏厥功至伟,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被尊入三皇,而五氏之首的有巢氏却被古人排除在外。
“三皇”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天地广大无边,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吕不韦笔下的三皇是个抽象概念,并未具体到人。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召集大臣们商议自己的尊号,朝廷重臣和博士们集体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嬴政称“泰皇”。嬴政拒绝,自拟尊号为“皇帝”,并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此事载于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天皇、地皇、泰皇成为最早一批三皇人物,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将泰皇调整为人皇。
东汉班固创建了另一套三皇体系,他在《白虎通义·号》中先是自问:“三皇者,何谓也?”然后给出两个答案:其一谓“伏羲、神农、燧人也”;其二谓“伏羲、神农、祝融也”。后世学者虽然新说频出,但伏羲、神农的地位始终不变,而燧人、祝融则不断被新人取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以女娲代之,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黄帝代之,北宋刘恕《通鉴外纪》以共工代之。此说还无有巢氏。
郑樵《通志·三皇纪》将两种说法合而为一,认为天皇、地皇、人皇过于玄幻,“其说不经,无所取证”,应当以“伏羲为天皇,神农为人皇,黄帝为地皇之说为正”。郑樵调和之后的三皇仍然没有有巢氏。
明李廷机蒙学读物《鉴略·三皇纪》将有巢氏和燧人氏附于“天地人三皇”之后,至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有巢氏长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最终得到纠正。该书卷一虽为《三皇纪》,实则并列记录了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等6位远古帝王事迹,在三皇诞生两千年后,有巢氏终于回归三皇序列。其书《纲》云:“有巢氏构木为巢。”《纪》云:“太古之民,穴居野处,与物相友,无有妎伤之心。逮后人民机智,而物始为敌,爪牙角毒概不足以胜禽兽。有巢氏作,构木为巢,教民居之,以避其害。未知稼穑,食草木之
实。未有火化,饮禽兽之血而茹其毛。先取其皮蔽前,后取而蔽后。号曰‘有巢氏’之民。”吴乘权的笔法与历代记载相较,有巢氏的故事更为生动,形象更加丰满。
落户安徽
安徽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亦有因湖命名的巢湖市,其得名原因皆源于有巢氏。根据古代典籍散碎记载,历史上存在过两个有巢氏。一个是三皇和五氏中的有巢氏,已经亡佚的西汉纬书《遁甲开山图》说,“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其地应在山东,或说是在山西。
另一个是《逸周书·史记解》中的有巢氏:“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此有巢氏是前者后裔,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认为其居住地是在四川,或在陕西。今人考证研究后,又陆续产生岭南、荆楚、塞外等多种说法。
有巢氏与安徽境内的夏代南巢氏、商周古巢国一脉相承。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先秦时期出现过3个巢地:一为殷、周古巢国,“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南。一说在六安市东北”;一为卫巢邑,“在今河南省睢县南”;一为楚巢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唐初,官方将安徽认定为正宗巢地。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设置巢州,州治襄安县(今巢湖市)。4年后,改襄安县为巢县,从此“巢”定居安徽。500多年后,郑樵《通志·氏族略》进一步确认“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有巢氏故乡就在安徽从此成为不争事实。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龙潭洞猿人遗址、巢湖银山智人遗址和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巢湖流域已被公认为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巢氏活动地域中心就在巢湖流域的说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