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李公麟为苏东坡画过几次像?
□丰吉
   在北宋画坛上,如今人们知道的最有名的画家,应该是李公麟和张择端。张择端,就是那个画《清明上河图》的。他的生卒年月不详,从相关文献记载看,他的活动时间远在李公麟之后。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安徽桐城,一说舒城)人,南唐先主李昪的四世孙,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既当过地方官,也当过京官。当官的名气不大,但诗词书画均有造诣。苏东坡比李公麟年长12岁,因此,在苏东坡面前,张择端更是小字辈。可见,在苏东坡时代,要论绘画技艺,当然首推李公麟,明朝人董其昌更称其为“宋画第一”。
   李公麟身为宫廷画家,为好友苏东坡一生至少画过六次像。
  《西园雅集图》
  西园聚会,史称“西园雅集”,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两大雅集”之一。这两大“雅集”,一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兰亭雅集,诞生了不朽的行书帖《兰亭集序》;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苏东坡、李公麟等在驸马王诜私家园林——西园雅集,诞生了著名的画作《西园雅集图》。
  《西园雅集图》原作现在已不可见,但画中人物之一米芾写有《西园雅集图记》。这个“图记”的书法原作也已经失传,但内容却流传下来了。如今,我们可以从《西园雅集图记》内容中大概知道画中情形,其中苏东坡头戴乌帽,身着黄色的道服,正伏案提笔书写;西园的主人、驸马王诜头裹仙桃巾,身着紫裘袍,坐在一把根雕的椅子上观看苏东坡书写;李公麟则头裹幅巾,身着粗布衣服,正在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诗为题,绘制一幅长卷画;黄庭坚、晁说之等正围着李公麟观看。
  画中还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秦观等16人,加上侍女、书童,一共22人。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事,作画,吟诗,读书,抚琴,打坐,问禅,极尽游宴之乐。
  《西园雅集图》虽然不是为苏东坡个人画像,但其中包括了苏东坡的“写真”。这是目前人们发现李公麟所绘苏东坡画像中最早的一幅。
   《东坡扶杖醉坐图》
  苏东坡到底啥模样?苏东坡的好友黄庭坚对李公麟画的一幅《东坡扶杖醉坐图》有这样的描述:“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子瞻,是苏东坡的字。黄庭坚说李公麟画的这幅苏东坡像,非常有东坡醉酒时的意态。
  黄庭坚还说:“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即可以请李公麟再画一幅苏东坡像,干什么呢?专门为朋友圈聚会所用。苏东坡不能参加聚会时,打开这幅肖像画,“如见其人”,可见李公麟所绘苏东坡肖像之逼真。
  《东坡乘槎图》
  这是苏轼在被贬儋州时,李公麟为他画的“写真”。这一年,是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60岁。
  画面之上,苏东坡“高目九州,视死生犹大梦,均溟渤于一沤,故能以巨海为家,以枯木为舟。风涛如山,而神色甚休。盖入火不热,入水不濡,其古至人之俦欤”。槎,木筏,竹筏。苏东坡“以枯木为舟”,乘着木筏子;视人生如梦,“以巨海为家”,惊涛骇浪中,依然神色镇定,从容不迫;一副放在火中不会变热、放在水里不会变湿的超脱姿态。
  生活中的苏东坡到底长的啥模样?史上流传着苏东坡与妹妹苏小妹各自拿长相互怼的段子。苏东坡取笑妹妹额头前冲,说“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苏小妹毫不示弱,讥讽哥哥的“大长脸”:“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极言苏东坡脸之“长”。当然,这个“故事”纯属杜撰,因为苏东坡没有妹妹。
  清朝研究李公麟的学者翁方纲应该是见过《东坡乘槎图》的,他说:“(苏东坡)盖疏眉凤眼,秀摄江山,两颧清峙,而髯不甚多,右颊近上黑痣数点,是为宋·李伯时之真本。”眉毛淡淡的,胡须也不多;眼睛是“凤眼”;面目清癯,颧骨高耸;右边脸颊上有“黑痣数点”——这是名副其实的“写真”了。
  翁方纲还引用了《东坡集》的一句跋语,说:“传神在于颧颊。吾尝灯下见其颊影,使人就壁画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可见,苏东坡的颧骨是非同一般的突出!灯影之下,颧骨的影子能凸显在墙壁上,叫人就着这个影子将颧骨画下来,不用画眉毛、眼睛,见者一看,会哑然失笑——都知道,那就是我苏东坡!
   《东坡笠屐像》
  北宋绍圣四年,苏东坡被贬儋州。一日,他去拜访黎子云,途中遇雨,就近向农家借蓑笠、木屐,艰难前行。一路上,妇人、小儿相随争笑,村狗也跟着高声叫嚣(大吠)。苏东坡调侃说:“笑,以为怪也;吠,以为怪也。”村妇、小儿之所以跟着争笑,是把这个朝廷贬官当作“妖怪”。这样的打扮,如果说村妇、小儿是“少见多怪”,那么,连村狗也跟着狂吠,可见苏东坡“笠屐”像,真的够滑稽了。但是,苏东坡以笑为常,以吠为常,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这样的“意态”,可能也只有老友李公麟才能画得出来了。
  《东坡三像》
  实际上,这是一组苏东坡肖像。
  明朝书画家李日华著有《味水轩日记》,其卷一有这样的记载:
  客持赵承旨摹李公麟《东坡三像》。一,《旦起理发》:女奴握栉在后,公昂首直眥,手漉澡豆。一,《午窗坐睡》:公坐胡床,闭目袖手,气息深深,想见华胥至乐也。一,《夜卧濯足》:公倚胡床,秉烛矫首观书,女奴就盆水剪爪,情态俱绝。
  赵承旨,即赵孟頫(1254-1322),南宋晚期至元初著名书画家。他曾经临摹李公麟的《东坡三像》,这三幅肖像图具体展示的是什么,李日华在其“日记”中描绘得清清楚楚,与当今的人物生活小品画极似。
  另外,我们从《东坡后集》卷六《谪居三适》中,也能看到这“三适”: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每一“适”都是以诗表达,比如“旦起理发”:
  安眠海自运,浩浩朝黄宫。
  日出露未晞,郁郁濛霜松。
  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
  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每天清晨,汹涌澎湃的海潮一点儿也不影响我的睡眠。当太阳升起、露水未干的时候,我自由自在地起床,在清凉的晨风里,拿出这把跟随我已经很久、梳齿稀疏的老梳子,洗脸、梳头,有万窍开通的爽快。
  诸如此类的小品画,讲究的依然是画作的意态。
  《三苏图》
  《明一统志》卷七一《眉州》有这样的记载:“嘉祐阁,在远景楼西,宋建。元至元间,郡守张淇重修,旧刻《和陶诗》于壁间,有李龙眠所画《三苏图》。”
  据文献记载,宋朝时,四川眉山远景楼的背面建雪台,西面建嘉祐阁,下掘有荷花池。掘池的泥土,堆成一座眉毛状的小山,高约10米,长约100米,人们称之为“眉山”。元朝至元年间,郡守张淇重修嘉祐阁,里面陈列着李公麟的《三苏图》。至于这个《三苏图》具体画的是啥,不详,但其中“三苏”,一般认为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