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山中腊梅”曹诚英
□洪璟
  1902年,农历正月二十六,年刚刚过完,古徽州绩溪县(今属安徽宣城)一个叫作旺川的小村落,年的喜庆还未完全散净,村中富贾曹耆瑞家中又喜得千金了。襁褓中的女婴就是未来中国农学界的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
  曹诚英(1902-1973)字佩声,乳名丽娟,诚英是其学名。曹诚英出生时,上面已有三位姐姐两位兄长。不知什么原因,小诚英呱呱坠地后,一直哭闹不止,这样无休止的哭闹让母亲谭氏心烦不已。谭氏决定给幺女找个奶娘,抱由他人抚养。“洗三”那天,沐浴过后的小诚英便被邻村宅坦的一户贫苦人家胡杏奎夫妇抱走。胡家的失子之痛,被小诚英的可爱灵动所淡化。特别是奶娘汪氏更是将诚英视为己出,疼爱无比。
  胡家种有一棵梅花树,每逢冬季,腊梅绽放,香气袭人,这让小诚英心情格外的舒坦。她一生酷爱梅花并以梅自喻,她在旺川家中置有竹梅亭,后来选择终身与大自然打交道,想必与其童年时与竹梅亲近不无关系吧。
  曹家祖辈几代都在武汉三镇经营茶叶、字画、文房四宝生意,是当时有名的徽商大家。“贾而好儒”的徽商本色使曹家非常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五岁那年,春节刚过,小诚英被接回曹家读书。曹诚英开始在上庄读书,少年曹诚英学习刻苦,态度认真,很受私塾先生的赏识和同窗的钦佩。
  十四岁那年,曹诚英被大哥曹继发接到汉口,成了师竹友梅馆新聘西席的学生。在汉口,曹诚英相处最多的是二哥曹继高(曹诚克)。此时曹诚克正在武汉文华学校寄宿就读,每逢周末,他便会赶回家中与诚英相见,志趣相投的兄妹俩总有说不完的话。在二哥曹诚克及友人的帮助下,1920年春,十九岁的曹诚英来到杭州求学。她报考的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因该校春季不招生,她暂时插班附小毕业班,半年后顺利考入女师。1925年,曹诚英从女师毕业,回故乡旺川作了短暂停留后,她再次外出求学。
  这一次,曹诚英立志报考中央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她于1926年夏成为了中央大学农学院的新生。1931年曹诚英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助教。不久,她的毕业论文被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一家农业杂志上。此时的她萌生了远涉重洋,赴美留学的想法。
  1934年秋,曹诚英在胞哥曹诚克的全力协助下,怀揣着知识救国的远大抱负和梦想远赴美国深造。几经周折,她进入了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棉花的育种遗传专业,同时兼学细胞学、水稻种植学等,这一年她已经32岁了。
  1937年6月,曹诚英向康奈尔大学递交了硕士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是:《棉花几种特质遗传学上的研究》。一个月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曹诚英决定动身回国,为国家尽绵薄之力。她几经周折,来到四川大学农学院任教。这期间,她痛感国民党政治腐败,意志消沉,再加上婚姻变故、体弱多病等因素,曾一度遁入佛门,后经人劝说才重返教坛。1942年,她受聘为复旦大学农学院教授。
  回国之后,曹诚英怀揣着知识救国,科教救国的赤子之心,一方面杏坛执教培养人才,一方面潜心遗传学研究。由于她带回国的学术资料在战乱中遗失,她只能凭借记忆尽可能地找回遗失的“资料”,艰难而执着地进行生物遗传学研究。
  探究曹诚英的研究之路,无论是早期开展棉花遗传学研究,还是后来的马铃薯遗传学研究,她始终关注着国计民生,关注着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钦佩。
  曹诚英一生无儿无女,她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种植业。她虽然在外漂泊多年,但始终牵挂着故乡。在她返回家乡定居的几年间,曹诚英曾先后捐款给当地购买农业机械、为家乡修建小桥等。家乡人民对曹诚英的慷慨解囊,造福桑梓,莫不交口称赞。她生前还立下遗嘱,死后所有积蓄,全部捐献给国家。她去世后,乡亲们将其安葬在绩溪旺川的公路旁,让她能永远注视着家乡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