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根据江苏兴化国学大师李审言的一组写合肥文友的诗,我写作《李审言笔下的合肥文化名家》时,到了最后一友李协丞,彻底卡住了。从“协丞童牙,不镂自雕。羽林遗孤,汤田茁苗。”及小注里“方游学苏格兰”这些词句透露出的信息来看,李协丞应该是军人遗孤,但天资聪颖。他做了李审言的助理之后,对李审言照顾有加。
翻阅着李审言的传记,忽然我发现了“李寅恭”和“苏格兰”字样,再细看,还有蒯光典儿子的名字,一下子来了精神,立刻查寻资料。很快,结果就出来了:
李寅恭,著名林业教育家,1884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李协丞(李寅恭)不仅是一名了不起的教育家,还是我国近代林业和造景的先驱者和引领者,被南京林业大学视为创始人之一。
在相关辞典和史料中,都可以查到李寅恭的名字。《安徽历代名人词典》有“李寅恭”词条如下:
李寅恭,林学家,字勰宸,亦作协丞,别号百卉园农,合肥人。幼时为蒯光典收留,做蒯家子弟伴读。戊戌变法后,从蒯光典前往英国伦敦,得以补习英文,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归国。1914年又自费赴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农林课程,毕业后曾在剑桥大学当林业技师。1919年回国,先后任安徽省第一农业学校林科主任和安徽省第二农业学校校长。1927年春,被聘为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森林组讲师。1928年,参与筹备成立中华林学会,并当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兼林业部主任。1930年,任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江苏省教育林场场长。1946年后专任教授。
李寅恭父亲李世鸿早年从军,后入淮军,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李寅恭幼年随父亲辗转各地,父亲去世后,随母亲由山东回到江苏宿迁的娘家,入读江苏省宿迁县钟吾书院。钟吾书院虽然是县级书院,但建筑规模宏大,名师荟萃,是当时江苏十大书院之一。有文章说“少年李寅恭因为聪颖好学,深得老师赏识。后来,其师张鲤庭更将自己女儿张绍南许配其为妻”。实际上他的老师也是他的舅舅,而张绍南则是他的表妹。
到南京跟随蒯光典,对于李寅恭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蒯光典,合肥人,字礼卿,号季逑,又自号金粟道人、斤竹山民。晚清著名循吏蒯德模第四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欧洲留学生监督,赴伦敦就职。第二年冬天回国,李寅恭随同回国。李寅恭立志学习林业,源于童年的生活经历,同时也受到国外茂密森林的刺激和启发:“从此矢志肄习林科,实则蓄意于前度欧行脑筋中所感之刺激匪浅也。”
李寅恭夫妇在英国期间,一直与国内保持联系,后由王星拱介绍,结交陈独秀。陈独秀请李寅恭、张绍南给《新青年》写一些介绍西方科技和新思想的文章。于是从第三期第四号开始,《新青年》先后发表了李寅恭的《比利时之森林》《说竹》等文章,张绍南则发表了《余之病院中经验》《夏克通探南极记》等文章。
1917年,李寅恭毕业后即准备回国,就在这时他收到陈独秀的来信,信中提及鉴于当时国内政治乱象,“国事方纷乱如丝,足下可留欧数年。此时回国无一事可做。”他应该是听从了陈独秀的建议,到剑桥大学林学院担任林业技师,继续在英工作了两年。李寅恭夫妇1919年回国后,在安庆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陈独秀。
1921年2月,李寅恭任安徽省教育公有林技师、总董。8月2日胡适到安庆,到达安庆的当天晚上,胡适到李寅恭家里吃饭,他在那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晚间到李寅恭(协丞)先生家吃饭,同座者,刘式庵、刘海屏,及协丞的夫人张绍南女士。在安庆的西洋留学生止有这(几)个人。”
李寅恭毕生献身于林业研究和教学,有很多论文、报告和专业文章。他还工于旧体诗,与陈独秀、章士钊、梁希等名流多有唱和,1948年,他将自己和夫人留存的部分诗词集印成册,题名《百卉园吟草》。
李寅恭去世后,所藏古代名人字画据其遗嘱全部捐给了南京博物院。其一生所编所写的讲义和所珍藏的近代林业图书资料,则全部捐赠给了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据称其中有些图书已是现存中国近代林业史料中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