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凤阳民歌《鲜花调》
□周熙婷
  在华夏大地的浩瀚音乐海洋中,国家级非遗凤阳民歌,宛如繁花,散发着迷人芬芳。凤阳民歌流传在海内外的曲目有数百首,《鲜花调》就是其中的经典。这首民歌不仅旋律动人,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与安徽滁州凤阳紧密相连。从凤阳民歌《鲜花调》到经典民歌《茉莉花》,其间故事曲折而美妙,生动展现了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变迁。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李声振的《百戏竹枝词》记载了凤阳花鼓艺人街头卖唱的情景。其中“打花鼓者,凤阳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赛会时光趁踏青,记来妾住凤阳城。秧歌争道鲜花好,肠断冬冬打鼓声”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热闹的场景,也证明了《鲜花调》已成为凤阳花鼓音乐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戏曲界有一部意义非凡的著作——《缀白裘》,它如同一个戏曲宝库,收录了上至《琵琶》《西厢》,下至《花鼓》乡曲等众多戏曲精华,把明清两朝的戏曲文化完好地保存下来,流传后世。就在《缀白裘》的第六集《花鼓》一折中,《鲜花调》悄然登场。
  《花鼓》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邀唱凤阳花鼓的夫妻至家中,却乘机调戏花鼓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鲜花调》成为经典曲目之一。《鲜花调》共有11段歌词,前两段这样唱道:“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她。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根据古人“摘首句”命名法,它又被称为《鲜花调》《好朵鲜花》,而其中“好一朵茉莉花”的唱词,成为日后多种版本《茉莉花》的基础。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时任使团事务总管的巴罗,回国后写出《中国游记》一书,于1804年在伦敦首版,民歌《茉莉花》出现在他的书中。
  时光流转,到了清道光元年(1821),贮香主人编辑了《小慧集》。这本集子中的《鲜花调》出现在卷12第38页萧卿主人小调谱中,不仅有歌词,还有工尺谱记录的曲调。与最早记载的《缀白裘》中只有歌词的《鲜花调》相比,《小慧集》里的《鲜花调》更加完整。从歌词上看,它与凤阳花鼓《鲜花调》有着极高的相似度,由此可见,《小慧集》的《鲜花调》很可能是从凤阳花鼓《鲜花调》传承而来的。
  到了清末,《鲜花调》更是漂洋过海,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1921年,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创作的三幕歌剧《图兰朵》,选取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并以此作为《图兰朵》的重要音乐主题之一。
  1942年,皖东天长人何仿先生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金牛山,对民歌《鲜花调》进行了改编。对歌曲的头尾进行了改动,增加了画龙点睛的翻高拖腔,还添加了引子。他还把原歌词中的三种鲜花集中为一种——茉莉花。经过何仿先生的改编,这首《茉莉花》焕发出全新的魅力,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虽然歌词的相似度相较于《小慧集》中的《鲜花调》有所降低,但“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比不上它”等基本内容依然一致。这充分表明,民歌《茉莉花》与《鲜花调》有着深厚的传承关系。
  据夏玉润先生考证,流传世界各地的《茉莉花》,已有四十多个版本。从凤阳民歌《鲜花调》到经典名曲《茉莉花》,这一路的演变,不仅是音乐的发展,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融合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