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雷水虽处皖西南的小县——望江县,地偏名小,历史却悠久,有如千年陈酿,醇香而绵厚。
有典“不越雷池一步”,让这个长江黄金水道上的水乡人倍加信奉,以致三缄其口,世代守望。拥有一颗小人之心的庾亮,忠奸不辨,写下这道“不越雷池一步”的军令后,自己却不得不越过雷池逃至江州会合温峤,终于结束因他刚愎自用而差点失去江山的战争。
历史的不幸永远是百姓的不幸。雷池百姓的不幸在于这里不仅系吴头楚尾,俨然一座吴楚桥梁,而且一直是一处军事重镇,史称大雷戍。经过或者说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大则改变历史走向,小则影响朝代更替。
成为军事要塞并非从庾亮、苏峻开始,闻名古今中外的赤壁之战应该与雷池有关,赤壁荆州就在雷池的上游,雷池方言“默想荆州”便可佐证,其义为成天想做某事,似乎整个雷池整天都在替诸葛亮谋划夺取荆州。周公瑾应该在此有过多次的来回,至少那么多战士的鲜血与尸骨,定然经过了这里,沉寂于历史深处。从刘禹锡的那首描写西晋灭吴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诗句中,我猜想王濬的大军也一定浩浩荡荡地经过了雷池。庾亮、苏峻过后,很快便有了刘裕、卢循的雷池之战。雷池之战奠定了刘宋江山。鲍参军就是刘宋江山“元嘉草草”期间登临了雷池,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大雷岸在他心目中“寒蓬夕卷,古树云平”“苎蒿攸积,菰芦所繁”。侯景叛乱率叛军从建康直逼巴陵,后又被陈霸先一路追杀至建康,他们这些视民如草芥的历史人物,在雷水之地来来回回,杀声震天。朱皇帝的鄱阳湖之战同样如此,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在此打过仗……这么多的战事,那么多士兵与黎民血流漂杵,雷池人是否也曾经“三年不饮长江水,十年不食长江鱼”呢?
五柳先生曾为彭泽县令,雷池沿江几个村曾隶属江西彭泽,《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原型相传出自这里。此处有一江滩,名桃花滩,像一首长诗,余韵十里不绝;有陶公曾留宿过的村舍,名陶寓村,古朴庄重,花香鸟语;有陶公曾踏步丈量过的街巷,名陶寓街,街巷不深,酒香扑鼻,醉了陶公。
与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齐名的是在其登岸之地建起来的码头:大轮码头,再具体一点就叫华阳大轮码头。
清乾隆《望江县志》载:地虽偏,为楚豫门户,雷口又利泊艨艟,飞驶南北,时为紧地。据传,明代官方在此设有驿站,洪武年间在驿站设驿仓,配置十三艘帆船。清初时设递铺,人员编制除驿丞外,有十名皂隶,八名吹手,七十名水夫,如有紧急公务,则以火牌临时雇用农夫。望江既为天然鱼米之乡,那金黄的稻谷、晶莹的米粒自然多由辎重车马经此码头运往闻名遐迩的芜湖、长沙、九江、无锡四大米市。由是,华阳码头成了一处水上茶马古道,那些商贾的身影,那些米号、粮行的行头,几百年来在这水上茶马古道马帮一样吱吱呀呀,闪烁而荡漾,富甲一方地演奏着一曲又一曲水韵长调。
让雷池人自怡的还有另一景观: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其背面花纹印有“王祥孝感”的孝爱故事。此二孝王祥卧冰与仲源泣墓均发生在雷池,有卧冰池、孝感山为证。据元代史学家费著《褚币谱》载:“所铸印凡六……六印皆饰以花纹,红团、背印则以故事,如王祥孝感、跃鲤飞雀、诸葛武侯、木牛流马……”这条水上茶马古道在那些交子的映照下走向鼎盛。其实雷池还有第三孝:孟宗哭竹的孝爱故事也同样出自这里。所以雷池又被称为孝乡。
泽被雷池呀!每当春光水暖,雷池人像置身梦中,五十万亩金黄色的油菜花像被批量打印出来,安置于山冈田野之中。最值得反复打卡的地方应是沿江一带,与大江平行,随江波起伏。驱车、骑行于国堤──同马大堤之上,左边是青青江水,白白江花,绿绿堤岸,翠翠柳丝,右边是摇曳多姿的油菜花,间或有些许小麦绿茵茵的,与金黄色油菜花形成一种自然的补色关系,呼呼啦啦如行云流水,起起伏伏如怀素之草。
人与自然在此实现互赏互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