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楚国建都寿春,楚文化精粹汇聚淮南。西汉寿春县又成淮南国王都,淮南王刘安汇聚各方英才编撰“绝代奇书”《淮南子》,楚风完美转型汉韵。淮南国以后,寿春成为九江郡治。汉章帝时,寿春成为阜陵国王都,九江郡治迁阴陵县(今定远县永康镇古城村)。此后一批文化大家担任九江太守,进一步夯实了安徽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三国时代江淮地区的人才辈出奠定了文脉基础。
卢植——国之桢干
卢植担任九江太守的时间是在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卢植都很熟悉,第一回刘备出场,就说他“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后投军,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奉太守令“至卢植军中”,卢植“留在帐前听调”。
卢植,字子干,是东汉著名经学家,与刘备是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老乡。卢植博古通今,喜欢钻研儒学经典,曾与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共同师事大儒马融,学成后归乡,教习儒学,比较知名的弟子除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外,还有割据幽州多年的北方军阀公孙瓒,为《淮南子》以及《战国策》《吕氏春秋》《孝经》等诸子学说作注的高诱等。
卢植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其师马融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歌女表演歌舞,而卢植在马融家中学习多年,从未向歌女们瞟过一眼,马融对卢植非常敬佩。卢植回乡以后,潜心教学,多次拒绝州郡任命,直至建宁(168-172年)年间,才被征为博士,在太学讲授儒经。
早在西汉时,今浙江温州地区的瓯越族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族内迁江淮之间的九江、庐江两郡,称“九江蛮”。东汉后期,九江蛮因遭歧视,起兵造反。卢植才兼文武,朝廷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四府联合推荐,于是皇帝任命卢植为九江太守。这是卢植第一次任职地方,到任后恩威兼施,很快平定叛乱,于是“蛮寇宾服”。后来卢植因病去职,重回朝廷。
不久又发生南夷反叛事件,朝廷担心蔓延至江淮地区,因卢植在九江任上“有恩信”,于是让他再回安徽,拜为庐江太守。卢植深知治理重在简约,务求清净,只在关键时候发力,地方稳定得到有效维护,也展示出卢植同时具有军事指挥和地方治理能力。
地方任职取得成效后,卢植第三次回到朝廷,参与《五经》校注和《汉记》续撰,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著作。黄巾起义爆发后,卢植任北中郎将,参与镇压,将张角围困于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因拒绝向宦官行贿,险被处死。后任尚书,又因得罪董卓被罢职。曹操曾盛赞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骨干’意)也”。唐太宗以历代先贤22人配享孔庙,卢植是其中之一。
服虔——匿名偷学
经学家服虔是以学者身份进入仕途,后担任九江太守,任上没留下可以流传的政绩,仅在《后汉书·儒林传》中记下一句:“中平末,拜九江太守。”中平是汉灵帝年号,使用年限为公元184-189年。
《儒林传》说,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具有高雅才能,善于撰写文章和评论。然后列举了他的学术成果,最著名者为《春秋左氏解谊》,还有赋、碑、诔、书记,以及《连珠》《九愤》,凡十余篇。
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收录了服虔匿名偷学的故事。服虔擅长《春秋》研究,准备作注,想多听一些不同意见。东汉名士崔烈聚徒开讲《左传》,服虔就隐匿自己的真实姓名,受雇为崔烈的门徒烧饭,每到崔烈开讲,服虔就站在墙外偷听。听了一段时间,服虔觉得崔烈的水平不如自己,就与崔烈的学生讨论老师的课业优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崔烈听说后,断定此人很有学识,但不知道是谁。他听说过服虔大名,怀疑此人就是服虔,但彼此素未谋面,不能确定。次日清晨,崔烈来到服虔住处,服虔尚未睡醒,崔烈趁机喊道:“子慎!子慎!”服虔梦中惊醒,随口答应一声,于是二人相交,成为好友。
服虔与卢植的同学郑玄并称“服郑”,他俩之间也有一段故事,同样出自《世说新语》。郑玄是著名经学家,在古文经学的基础上,吸收今文经学,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形成“郑学”。服虔作《春秋左氏解谊》时,郑玄也在注《左传》,两人并不认识。有一回,郑玄与服虔恰好投宿同一家馆舍,服虔在客舍外面与朋友谈起自己要注《左传》的事,郑玄在一旁听了很久,发现服虔的学术见解很高,于是对服虔说:“我早就开始为《左传》作注,还没完成。听君一席见解,与我多有一致,干脆将我已经完成的部分尽数托付于君。”于是郑玄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研究多年的学术成果赠送给素昧平生的服虔。
东晋开始,《左传》服虔注与杜预注并立为太学课程。南北朝时,南方盛行杜注,北方则用服注。直至唐朝以后,服注逐渐消失。至今我们还能在《史记三家注》《汉书注》中看到服注引文。
边让——天授逸才
《三国演义》第十回写道,曹操从兖州南征徐州陶谦,“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就是说边让死于九江太守任上,时间为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
边让,字文礼,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年轻时就善于辩论,长于作文,但“文多遗失”,唯《后汉书·文苑传》流传《章华赋》一篇。章华台是楚灵王修建的离宫,“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穷尽土木建筑之技巧,耗尽库府收藏之奇珍,调动全国力役,花费数年之久,方得建成,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台”。因楚灵王喜好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曼舞,故亦称“细腰宫”,“小蛮腰”的说法由此而来。历史上楚国共建有4座章华台,楚灵王修建了两座,一座在湖北潜江市西南龙湾古华容县城内,一座在安徽亳州市东南古城父县境内,《章华赋》描绘的是前者。赋文通过描绘章华台的盛况及楚灵王的奢华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也反映了东汉末年文学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在当时产生轰动效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
掌控朝政的大将军何进十分仰慕边让的名望,于是将其征辟为府中令史,从事文书处理和祭祀礼仪等具体工作。边让的才情很快就令往来大将军府的宾客倾倒,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经学“王学”创始者王朗都主动与边让结交。议郎蔡邕(蔡文姬之父)认为何进对边让的安排是大材小用,于是给何进写信,说边让是“天授逸才”,如果生活在唐尧虞舜时代,那就属于八元八恺之类的人才;如果生活在孔仲尼时代,那边让不会在颜回冉求之后,希望何进“回谋垂虑,裁加少纳,贡之机密,展之力用”,重新考虑边让的安排使用。
后来边让受到重用,担任九江太守。但“不以为能也”,就是没办法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后汉书·文苑传》说边让后来因遭遇“王室大乱”即董卓之乱,“去官还家”。又因恃才傲物,不为曹操所屈,说了不少轻薄侮慢之语,结果被同乡告发,曹操一怒之下,命郡守将其处死。《三国演义》则说边让死于九江太守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