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历史在文学中复活
□许春樵
  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迁都寿春那一天,是春天,还是夏天,头顶上方是不是碧空万里艳阳高照,现已无从查考,可以想象的是,自河南陈郢长途跋涉而来的楚王及文武百官、千乘辎重、万担金银,在数十万大军的护卫下,金戈铁马、旌旗飘扬,一路尘烟蔽日、首尾相继,抵达寿春时,是太阳升起的清晨,抑或黄昏,当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寿春城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街小巷,人流如织,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这是想象中的历史虚构。
  2024年大年初一,与考烈王迁都几乎相同的场景在2400年后隔空对接,替身出场的芈月、孙叔敖、黄歇、刘安、赵匡胤等历史人物打开了宾阳门,迎接全国各地游客走进寿县古城,走进两千年寿州的历史画廊,宾阳门、靖淮门、瓮城、孔庙、报恩寺、清真寺、月坝、抬阁、肘阁、寿州锣鼓等堪称绝版的寿县历史文化地标,裹挟着历史烽烟和传奇故事向四面八方游客敞开了怀抱……
  这是客观记录的现实画面。
  寿县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持续演绎了2400年的光荣与梦想,当今天的人们纷至沓来的时候,“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历史是以文物和展品的形式沉淀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橱窗里,以城砖、门楼、车辙、寺庙、牌坊、演艺等物质方式呈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寿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际,在这些显性的物化的寿县历史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精神化的寿县历史,如果这部分历史被挖掘出来了,“历史”与“文化”就能实现深度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会以丰富、多维、均衡、立体的姿态独步天下。
  地域原创小说集《春到正阳关》正是对这一逻辑判断的文学阐释和具体实践。
  十一位安徽一线作家站了出来,他们潜入了寿县历史深处,在两千年“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风云际会和沧桑岁月里还原逝去的风景,打捞沉寂的情感,探索隐秘的人性,重建人文的寿春。“七十二水通正阳”,正阳关在《左传》只有一行字,在寿县历史中却喧哗了两千年。十二部小说以正阳关为创作背景,以寿县地域文化为根脉,将寿县的历史以文学的形式推送到了世人面前。
  官修的历史记录事物,文学的历史撰写人物。
  《春到正阳关》是文学作品,是寿县地域文化版图中的心灵史、情感史、精神史,它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虚构的是人物、故事、情节,真实的是地理、风物、习俗,还有人心。想象一百年或一千年后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后生走进图书馆,他想了解寿县历史上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管理员指着橱窗告诉他:“看一看《春到正阳关》吧,那里面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