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几把红木椅子用了好些年了,估计是榫卯接头处松动,最近这半年,人要坐在上面,稍稍动一下,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点小问题并不影响使用,就这么一直拖着,很多时候闲下来,宁可刷刷手机,也不会想到要去修它。后来椅子变得越发松动,这才想到去网上去买几个固定桌椅用的“角码”。“角码”到了之后,又搁了一段时间,实在拖不下去了,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去修那几把椅子。
然后发现这个问题处理起来很简单,一把椅子只需拧上二个“角码”,几分钟时间就搞定了。而实际上,甚至连“角码”都可以不用的,因为椅子的榫卯完好,只是松动脱出而已,只消用裹上布条的锤子在另一头敲击,使榫卯重新咬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另外几把椅子就是这么操作的。
修椅子本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统共不过拧几颗螺丝的工夫。没想到修好后,这份开心竟在心头晃悠了大半天——像是把生活里的小缺口悄悄补上了,又像是为皱巴巴的日子熨出一道平整的褶,连带着手头其他事都跟着松快起来。
尝到甜头之后,我开始试着主动去修理或替换家里那些本来早就该换的破插座、漏水的旧马桶以及偶尔跳闸的空气开关等,并将这些维修的过程和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无一例外的是,每完成一件小事,每修复一样东西,每记录一段文字,这些过程,都或多或少磨练了我的心性,以及动手、动脑的能力。而同时,这些看似小的成果,以及家人只言片语里的肯定,却又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自身的成就感,还有对自己动手能力的信心。
这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我们普通人绝大部分自信心的养成、成就感及经验的累积,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大事、正事,而恰恰是来源于那些生活中看似细微、琐碎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小事,比如一个破损待修的家具、一件小而麻烦的事、一段不知如何表达的文字、一次动手实践或者面试、上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