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闲话趣闻
跟着苏东坡学“精读”
□赵柒斤
  嘉祐二年(1057年),22岁的苏东坡进士及第,他写的申论,造了“皋陶杀士”的论据。考官欧阳修、梅尧臣顿时蒙圈,以为自己书读少了。之后当面请教出处,东坡回答道:“何须出处。”论据是什么?典故是什么?不都是立言?谁来立言?不就是有能力立言的那个人吗?惊得欧阳修狂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宋代人非常推崇善读书、会读书的苏东坡,几乎所有宋人笔记史料中都能见到苏东坡勤读和巧读的影子。苏东坡的《寓简》卷八有一篇写给女婿王庠的《又答王庠书》,堪称传授世人的“读书妙法”:“……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这就是“苏轼八面受敌精读法”。
  南宋陈鹄史料笔记《耆旧续闻》开篇“苏东坡日课”宛若是给这种特殊“精读”注释。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不认识曾分教此地的司农朱载上。一次,听客人吟诵“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后非常惊讶地问,是谁写的?客人告诉他,是朱司农创作的,“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后来,两人成为好友。某日,朱司农去拜访苏东坡,负责接待的仆人通报了,可东坡迟迟未出来会客。很长时间后,东坡才姗姗来迟,道歉并解释说出来晚是要完成“每日的功课”。朱司农便问:“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东坡告诉他,抄《汉书》。朱司农哈哈一笑:“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邪?”东坡回答说,并非如此,我读《汉书》到目前已抄三次,“初则一段事钞三字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朱司农一听,好奇地离席请教:“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苏东坡便叫执勤的老兵从书桌拿来一册,朱司农翻开后,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苏东坡说:“足下试举题一字。”朱司农便依东坡之言报出一个字,苏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朱司农挑了好几个字,结果一样。朱司农心悦诚服了,赞叹良久后说:“先生真谪仙才也!”
  苏东坡为什么这样读书?他在谈读《汉书》体会时揭开谜底:“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他将《汉书》分成治道、人物、地理等几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读懂弄通了书中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