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落在溪流上,带着些许的暖意,螺蛳从河底石头缝的淤泥里钻出来,趴在扁平的石头上,或吸附在河磅的石壁,开始找寻它们的春天。黑乎乎的小身影,在平静的水流里,很容易看见。大的寸长,竖着圆鼓鼓的身子,在水底蠕动,留下行走的痕迹。
跨上露出水面的石头,挽起衣袖,弯腰蹲下,伸手就可捡螺蛳。深褐色的,青绿色的,吸附在石壁上的它们,一动不动地在那里。将螺蛳捡出水面,由于胆小害怕,厣很快闭上,安安静静地躺在手心里。一个又一个,很快就满满一把,扯几片河边的野菜叶包起来,放进竹篮。浅滩里螺蛳捡的人多,个头不是很大,深水里的螺蛳,胖乎乎的,我忍不住脱了鞋袜,卷起裤脚,衣袖挽到手肘之上,到水底去摸,初春的寒意因了大把捡螺蛳的喜悦,也就感觉不到。
到家后,几包螺蛳拿出来,“哗啦,哗啦”倒进脸盆,再来几滴菜油。油氤氲漂浮着散开,可能是蒙住了螺蛳的呼吸,也许是它在盆里有了安全感,螺蛳厣慢慢移动,小小嘴巴露出来了,肚里的细沙或淤泥,断断续续地吐出,盆底渐渐地有了一点儿泥土。不惊不扰地放它两个小时,就干净了。
趁它们没防备,猛地冲入开水,螺蛳猝不及防,一个个张着的嘴巴,再也不会合上。搓洗几遍,螺蛳厣几乎尽除。菜油熬老,放入葱蒜,倒进螺蛳,一把辣椒壳,一勺盐。“沙拉,沙拉”几声,浅浅的水来一点,盖上锅盖焖几分钟,螺蛳出锅。
拣起螺蛳,先咬掉尖尖的底,倒过来,嘬起嘴巴,使劲一嗍。螺蛳肉“咚”的一下,撞到口腔上,舌头一转,牙齿似乎没有什么感觉,一股溪流的清新,清晰地充盈了口腔。一丁丁的螺蛳肉,饱含着春天的气息,带着一点儿辣味,一家人围着,“嘻哈嘻哈”,你一个我一个,一碗螺蛳很快就见底了。碗底的汤,挺下饭的。
捡螺蛳的日子,并不是很多,时间不允许,河流就那么点宽,溪涧也就那几条,一年一度的,也就是那么一两次。不如去邻居家抓一把来过把瘾,尝到味道就行了。
多年以后进城,见夜市摊、小饭店餐桌上常有炒田螺,同座的拿牙签大眼瞪小眼地挑田螺肉,斯斯文文,我却觉得也太慢腾腾了。筷子夹起一个,先小头轻嗍再大头发狠,肉就入口了。他们看着我的轻松,很是奇怪。可他们谁知道我的少年岁月,嗍小溪里的螺蛳早就嗍出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