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的优秀志愿者证书。
加入“三献”爱心艺术团后,张萍深受其他团员影响,于2021年签署遗体(角膜)捐献承诺书,愿以“大体老师”身份为医学事业作贡献。在她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传递大爱,“人生开心就好”。
果断签下捐献书 “生命的营养是开心,精神的补品是快乐,幸福的源泉是安康,最好的生活是随意。愿我们顺心如意,过好每一天。早上好!”4月15日一大早,张萍就给记者发来了问候。
61岁的张萍,退休后开始活跃在“三献”爱心艺术团。太极拳、太极剑、拂尘、太极双环、太极扇,强身健体类的哪一项都是呱呱叫。“跳舞、非洲鼓、锣鼓、走秀和小品,我也都可以。”她告诉记者,自己就像是艺术团里的“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去哪里。
签署捐献书,她直言是受到艺术团其他团员的影响。“加入团体后,我了解到不少成员都签了,后来我也签了。”2021年7月,她在遗体(角膜)捐献承诺书上签下了名字。
这次签字,她称之为“果断”。快言快语的她告诉记者,如果器官不行,就做大体老师,让医学生做实验。这份大爱之举,她称之为“微不足道的贡献”。志愿捐献者增多
张萍也是安徽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多年前,我们在小区里做义演,演出结束后,也进行了简单的捐献介绍。”她向记者回忆,当时看热闹的居多。
“这很正常,毕竟遗体捐献这个话题还比较沉重。”她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有(捐献)想法的人明显多了。“就我认识的团员来讲,有18岁已经签的,也有八九十岁签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她介绍称,作为蜀山区西园街道邮电新村爱心社成员,她了解到社里有100多人都签了。
“就前两天,又有捐献者签协议。”她告诉记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在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活动中,如果人家是主动询问,才会介绍,他们绝不会主动提起。“有想法,但没有行动的人比较多,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
生命终有尽头,而大爱永无疆。在张萍看来,人生开心就好,要将最美的自己展示出来,好好地过。
(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