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那个会做生意的人早就走了
□朱灿铭
  儿子上晚自习后,我回自家小区陪父亲。路上,想着天热了,顺便买几双夏袜,就在小店面前停了车。
  年过七旬的老店主一把抓住我的手臂,与我攀谈起家常往事。她前些年遇见过我的姐姐,知晓我母亲早已去世。她伤感地回想起与我母亲融洽相处的往事,反复夸赞我母亲能吃苦,为人厚道,尤其是会做生意。
  我选好东西,老店主却不肯收钱。我放下钱,她追上来,就在店门口推拉之际,凑巧有一位卖菜回家的老年妇女驻足观望。也许只是喜欢看热闹,但是我却能感觉到她火热的目光似乎一直聚焦在我的身上。
  那老妇人走近些,放下菜担,热情地问我是不是朱奶奶的儿子,并说她是我母亲的老熟人,已经好些年没见过我和我母亲了,还一直在夸我母亲是做生意的好手。然后,她一边打听我母亲的近况,问是在老家享清福还是在城里带孙子,一边装了满满一袋的菜,不由分说地塞给我,还让我不要嫌弃是卖剩下的。
  她应不知道我母亲已经去世,要不然也不会这样问。老店主上前拍了一下这老妇人的臂膀,不无遗憾地告诉她,她口中那个会做生意的人已经走了整整十年。听罢,老妇人原本明亮的神色黯淡了下来,说自从我母亲刚摆摊做生意时,她们就相识,有了交情,因为她家孩子多、条件差,我母亲总是给她最优惠的价格,还会额外送些东西给她。感慨一番后,老妇人说,我母亲的病可能就是累出来的。
  人只要活着,就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是轻松的。疾病是母亲过早离世的罪魁祸首,但是繁重的劳动却早早地透支了母亲的身体。父母成家后,家里底子薄、子女多、经济差,唯有苦累才能填饱饥肠辘辘的肚子,才能熬过物质贫乏的岁月。后来,在熟人的指点、引荐下,租下了贸易中心附近的一间门面房。虽说是门面房,夏如蒸笼,冬似冰窖,为了挣钱,母亲还是在此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小本生意之旅。
  母亲没进过学校,大字不识一个,却凭着超强的记忆力,硬是记住了所有商品的进价售价,还记住了熟客的需求喜好,几乎没有卖错过货品。
  生意大家做,她对同行不诋毁也不使坏。人与人之间并不全是竞争式的非得即失关系。每当自家没有顾客需要或是满意的东西,母亲就会引荐给周边商户,故邻里关系处得非常和谐。
  一年深冬雪霁,母亲同情一位缺衣少穿的孤寡老人,不仅没收他买东西的钱,还送了里外冬装、棉帽和鞋袜,又打了热水给他洗脚,用衬着棉衬的胶靴换下老人湿透的棉鞋。善良总会双向奔赴,后来这位老人的同村人都成了母亲的固定客户,母亲也得到了更多人的信赖。
  那个会做生意的人早就走了,那段艰苦而难忘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尽管平凡无奇,在有些人心中的分量却很真,也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