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从“人殉”向“俑殉”的跃进
“武王墩墓最重要的是在棺内,包括棺本身都是重要的发现,可以说是‘九室棺椁,文字密码’。”雷兴山说道。
武王墩一号墓木椁室是首见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由方木、薄板搭建而成,总体呈“亞”字形,中间为棺室,东、西、南、北各有两个分室,由隔墙界隔,分室有独立墙体,共九室。
椁木上发现有墨书文字,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先秦墨书文字。“这为破解楚国相关制度,提供了‘活字典’。”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器物。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万余件器物,以其组合完整而令人震撼,比如以‘九鼎八簋’为核心的铜器群,钟磬鼓瑟的乐器体系,这些都刷新了我们对战国礼乐文明的认知。”雷兴山说。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武王墩墓出土的木俑。武王墩一号墓西室是两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出土超过280个木俑,部分木俑面部有漆绘,有纺织品残留。武王墩一号墓木俑规模大、种类多、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属楚墓中首见,其性质应是墓主人死后对生前出行仪仗、乐舞队的明器化呈现。
“木俑的发现,体现了楚国从‘人殉’向‘俑殉’的文明跃进。”同时,雷兴山也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这一丧葬系统的成熟,为后世兵马俑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渊源。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