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稳定运行。
近年来,合肥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城市前七,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合肥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日前,“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采访团走进合肥,感受合肥的科创魅力。
新一代算力集群蔚然成形
在合肥高新区大龙山路与燕子河路交叉口,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正稳定运行,服务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新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
在很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背后,都有算力的支撑。为此,合肥打造了“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先后投资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构建集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多元异构算力服务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2021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形成双精度计算峰值12PFlops科学计算、整数计算峰值256Pops的推理计算,已累计服务643家科研院所企业共4300个用户,累计交付超20亿核时的CPU算力、1200万卡时的人工智能算力,保障计算任务超523万次,支撑3000余个学术科研项目,支持科研院所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2023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以及联合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合肥通用人工智能计算集群,目前自建国产算力规模达3300P,整体规模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已累计交付73万卡时,设备平均负载率达88%,累计服务客户152家,获多篇顶级学术期刊论文致谢,孵化创新解决方案20余个。
2024年打造的“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是全国首个实体化部署的量子计算和超级计算融合中心,包括180+量子比特超导技术路线和12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路线量子计算资源,并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在生物医药、金融等领域打造示范性应用。
2024年,合肥继续建设城市级“算力池”,与国家超算互联网互联互通,持续接入电信、联通、移动、并行科技、中贝通信等国内主流算力供应商的算力资源,打通与芜湖集群、内蒙古集群等全国节点集群的算力调度通道,目前已接入智算算力资源11000P,协同超算算力资源50000P,可动态调度全国空闲算力资源,保障区域算力消费需求。
从依赖进口到填补技术空白 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设备,没有稀释制冷机,就没有办法开展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对此完全依赖进口。
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绍良带领团队,利用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双一流”学科优势,历时两年多,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成功地让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实现低于10mK连续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王绍良说。
项目研发成功后,安徽大学积极推动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经学校赋权,本项目技术成果作价1005万元,入股成立了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填补了相关量子科技产业链在极低温关键技术上的国内空白。2023年5月31日,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区注册成立。随后,王绍良继续带领团队进行技术研发,迭代升级,产品指标性能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9月,公司研发的ZL-DR400型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空载稳定运行温度达到7.45mK,制冷功率@100mK大于等于650μW,参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公司主营产品ZL-DR400型/ZL-DR1000型稀释制冷机完全取代国外同类型产品,满足我国量子计算、凝聚态物理等产业化及基础科研发展需求。同时公司研发的2K制冷机型低温系统、1K低温系统、300mK氦三低温系统等多样的超低温设备,可提供不同的低温环境及定制化服务。公司成立一年以来,产品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年产量达到60台左右。
新一代蜂窝电池技术更安全
此次采访活动,还走进了位于肥西县的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华霆动力成立于2009年,主要设计、制造及销售电动汽车的定制电池系统。截至2024年4月30日,公司已为55家电动汽车整车厂客户设计动力电池系统,并与25家电芯制造商保持紧密的业务关系。
华霆动力不仅是2024年安徽省制造业百强企业,也是2024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企业。目前,公司在核心技术如机械结构、热管理、软硬件、热安全、自动化生产等方面申请专利143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5件。
在技术支撑下,公司产品开发不断迭代升级,“我们针对方形电芯及圆柱电芯,自主研发出安全、低成本,兼具高系统能量密度的平台化方案;针对圆柱电芯,自主研发了BEST高比能蜂窝模组方案。”华霆动力有关负责人介绍,蜂窝电池是BEST高比能蜂窝模组方案的代表产品之一,而华霆动力的新一代蜂窝电池技术,历经十年迭代研发与上万次电芯爆炸实验,实现电芯爆炸后电池包不失火。“蜂窝电池系统具备零热扩散、高效成组、全天候可用三大核心技术优势,是国内首个产业化级高比能三元电池零热失控安全技术。”
合肥国家高企三年翻一番
近年来,合肥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据统计,合肥现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8家。
目前,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已经落户运行,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加快建设,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累计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8个。合肥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居省会城市第2位、万亿城市第6位。人造太阳、稳态磁场、热核聚变、悟空探秘、墨子巡天、九章计算、本源司南、祖冲之号、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等重大成果近年来都在合肥诞生。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合肥新兴产业也呈现集群式发展,“芯屏汽合”成为产业地标。目前,拥有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6个千亿级产业链,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城市第4位,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生命科学、下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37.6万辆,在地产量跃居全国城市第1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130户、三年翻一番、居省会城市第7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3万户、五年增长四倍、居省会城市第6位;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48户、三年翻两番、居省会城市第6位;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41户、居省会城市第4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