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纪林正在进行混凝土剔凿。
五一劳动节当天,记者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项目施工现场。在钢筋丛林与机械轰鸣之间,记者捕捉到了平凡劳动者的闪光故事。
在合肥市蜀山区史河路的施工现场,占地107311㎡、总高84.5米的建筑群已展露雏形。开工三个月以来,数台挖掘机与吊机昼夜作业,南侧施工区域已竖起十余米高的地基,交错的钢筋网构成“钢铁丛林”,地下结构施工正如火如荼。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座总投资4.4亿元的医院建成后,将通过沪皖医疗资源深度联动,开创区域医疗协作新范式。
烈日下,记者穿行于施工区域,脚下发烫的钢筋与安全员的反复提醒,勾勒出一线建设者的日常。“每一步都要踩准钢筋节点,稍有不慎就有安全隐患。”施工方坦言,工人们每日在钢筋间“跳舞”的背后,是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要求。
52岁的朱纪林来自陕西安康,是工地上的混凝土剔凿“能手”。5月1日下午,他戴着磨破边的安全帽,握着特制的钻头蹲在地基旁。阳光斜照在他黝黑的脸上,只见他眯起眼瞄准混凝土表面,手腕轻抖间挥下锤子,碎渣簌簌落下,露出细密均匀的骨料层。记者接过工具尝试,发现这份工作并不简单,首先是钻头与混凝土接触的支点不好找,其次是锤子与钻头的接触面太小不好发力。
“他剔凿的墙面,连质检站都夸‘像用尺子量过’。”组长刘孟增一边向朱纪林交代注意事项,一边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见到朱纪林是在二十多年前,当时老乡带着朱纪林去北京找到刘孟增,希望带其一起在他手下干活。“他是一名聋哑人,起初我很担心沟通问题。”
刘孟增感慨,他渐渐发现朱纪林吃苦耐劳的品质,面对陌生的工作上手也很快,“不知不觉他跟我干了二十多年,我都要退休了,现在已经跟他处成了兄弟。”
如今这位“兄弟”已成班组主力,其剔凿工艺“细致到能当样板”。朱纪林始终挂着憨厚笑容,戴着助听器的他听到众人夸赞他的剔凿技艺时,竖起大拇指指向身边的“嘴替”组长。合作二十余载,无需言语的默契早已让他们成为工地上最相互信赖的搭档。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