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轨道检修工:昼伏夜出在隧道“体检”

  李熙伟在进行轨距测量。 

  “铛……铛……”凌晨两点的地铁隧道内回荡着小锤敲击在铁轨上的声音,在“奔跑”了一天的地铁“下班”后,一群身着工装的轨道检修工悄然“上线”,开始了抢时间的工作。4月29日晚,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走进停运后的合肥轨道四号线南屏路站,与“昼伏夜出”的轨道检修工们一起进行道岔检查作业。
  零点三十分,地铁停运后,合肥轨道交通四号线南屏路站进站口外的卷帘门已然落下,地铁站内仍然灯火通明。轨道检修工李熙伟和同事们刚刚清点完了作业装备,准备进入地铁隧道,开始当天的巡检工作。
  万能轨距尺、支距尺、塞尺、钢直尺、卷尺……在进入轨行区检查前,李熙伟再次清点了作业装备,其中五花八门的尺子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核心工作——测量。
  在日常巡检中,测量出的每一条数据都意义非凡。比如轨距偏差超出允许范围,会导致车轮轮缘与轨道接触异常,进而引发车辆横向晃动或左右摆动,若水平不良则有可能导致车体倾斜或上下颠簸,误差超限会威胁地铁运行安全。因此,这一次次的测量,都是为旅客的出行加上一条“安全带”。
  “像我们今天进行的道岔检查作业,差不多是一个月一次,我们每周还要进行一到两次的线路巡检,最远要走近7公里的路程。”李熙伟介绍,面对劳动节之类的节假日,他们还要额外对道岔重点设备进行排查,保证万无一失。
  “我觉得做我们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细心。”李熙伟说,一旦数据测量失误就可能在悄无声息的情况下发展成重大隐患,影响乘客的出行安全。“正常情况下,我们一点半才能进入轨行区,三点半结束,只有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所以任务比较重。”
  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行,任何施工作业都要在凌晨四点压道车出发前完成,而施工作业往往是比较重大的作业,有时甚至忙碌到3:55才能完成。李熙伟和同事的工作不仅仅是在隧道的两三个小时,他们从晚上八点就要开始前期工作,作业完成后还要进行数据登记等工作,直到早上六点,整座城市渐渐苏醒,轨道检修工们才能结束一晚的忙碌。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源绮/文张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