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抗战烽火中徽州女孩记录的生活
□胡晓斌
  如果不是这本只有5200字的日记被发现,关于1937年-1938年的徽州抗战记忆,我们今天或许只能从地方志中找到宏观的叙事背景。这本日记就是由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收藏的《腾正日记》,其中“腾”或许应该叫做“誊”,一位名叫汪翠珠的徽州女孩1937-1938年所写的日记。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徽州女孩稚嫩纯洁的文字里,那段过去的岁月得以用另一种方式重现。
   女孩日记里的绿水青山
  日记是从1937年11月8日开始的。
  从这天一直到11月20日,女孩日记里的每一天都是徽州绿水青山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11月8日的日记是这样的:“今日,看见有几只鸟儿,在树上唱歌,唱得很好听。我说,这些鸟儿很快乐,好像唱我们上学歌。”11月15日写道:“今天放午饭,到半路上,看见一只鼬鼠,在地上寻食物吃,又爬到树上去跳,很是快乐。”
  这是一个走在快乐上学路上的孩子的世界,文字是简单、干净的,从中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快乐的儿童上学图。以后的每天,女孩回家,陆续有八哥、画眉、绿豆鸟、麻雀、菊花,忙碌的农人种麦(可见徽州也种植麦子的)出现在日记里,这是一幅充满自然童趣的风俗图。
  当然我们更从中得出徽州人对教育的重视,尽管是女孩,也一样有机会上学接受教育。我们也知道那时学校与家的距离应该很近,日记中不时就有“放午饭”(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吃午饭,进学校读书”的记载。
  那时徽州教育水平已经相当先进了。比如既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在11月25日,女孩记录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也有科技启蒙——11月26日的日记,是著名的牛敦(现在译作牛顿)在苹果树下的故事。徽州文化之所以成为具有地标性的重要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深厚的根脉。
   战争阴霾打破平静生活
  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战争的到来而被打破。
  11月22日,是一个“气候阴风”的日子,徽州女孩的日记里突然出现了难民的身影。“今天,我看见苏地来的难民,到我徽州不少。我说,很可怜,难民夜里睡的稻草被,一天三餐,也没有一餐饱,难民也是没有法子,但是见他们这样难苦,不由我的眼泪,也就掉下来了。”当天夜里,学校的先生让她誊抄一首《哭难民词》:
  逃难的同胞呀,你从战场地,枪林弹雨逃到徽。求生存,保心鲜,一天到晚走的脚下痛,饿着肚皮叫叽叽,口里说着我逃命,泪从眼里掉断弦。哭难民,夜里更孤凄,使我心中曲肠转,一哭到天边。
  也许,她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苏地难民”会出现在原本是小鸟唱歌、鼬鼠爬树的世界里。
  女孩可能不知道,自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1月9日,在上海与日军激战将近三个月的中国军队,被迫全线西撤。此后,上海、常熟和嘉兴等地相继沦陷,到1937年的冬季,战争的阴霾已经渐渐笼罩在徽州上空了。
  此后的日子,日记的风格变得沉重起来,即使十多天前曾经给她带来快乐的鸟儿们停在树上唱歌,唱得很好听,但她却想道:“人都没有他快乐。”(11月24日日记)
  11月27日,她听到一个人到她家说起,“日本飞机飞到宣城轰炸,炸死了同胞无数,看着很可怜”。
  宣城与徽州邻近,宣城遭到轰炸,表明战争的烽火已离徽州不远了。到了当年的12月,日本飞机便出现在徽州上空了。
  12月2日的日记里,女孩中午回家,“走到家里,听见了轰轰的声音”,可能是第一次听见觉得好奇,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她“走到外面来看,向天上一望,见有一只飞机在空中打转,又听见机关枪,很是可怕”。
  事态的发展越来越糟糕。
  12月27日是一个阴沉的日子。“今天上午,十一点钟,空中来了一架飞机,我学校里学友,就走到外面去看,先生叫我们不要看,我早已看见空中,飞机打转,心想,不知是那(哪)一国飞机。到吃午饭过后,听见一人说,徽城上路街炸去两堂屋子,也炸死两个小孩子、一个老太婆,才晓得是日本飞机来徽轰炸。”这一天在徽州地方志也有记载,1937年12月27日上午10时45分,日本轰炸机自西北方飞临歙县上空,投下小炸弹五枚,炸死平民六人,伤六人。11时许,又投弹四枚,死伤数人。
  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死亡,就这样降临,一个平静的中国腹地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然而,尽管面临生死,在女孩的日记里我们能看到中国人无畏无惧的抗战必胜的信念。
  11月27日,在听说了侵略者飞机轰炸了宣城后,她这样说:“我说,过一日算一日,也没有别的法子想去来。打灭日本小鬼!”这是一个孩子充满悲愤的抗争,这是多么宝贵的民族精神,她似乎也感受到困难(没有别的法子想),然而却不是退缩而是必胜的信念——打灭日本小鬼!
  连续的战争,人们也有了防空、逃避等保护生命的意识,并极大地让人们对战争有了清醒的认识。
  1938年4月18日,在听说了十一师作战的消息后,日记中写道:“眼前前线打了几次胜利,必定要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在上学途中遇到一个老婆婆哭诉儿子被征兵时,她甚至主动劝说老人:“征兵是抽去保卫国家……长期抵抗,杀灭日本鬼子……不抽征兵去抵抗,那么你的家乡,就可以安安稳稳过去?”不到半年时间,女孩的思想已经转为主动自觉行为,残酷的战争让女孩迅速成长了,并且对战争最终胜利也有了坚定信心。这是1938年5月6日,女孩日记的最后一页,一个下着雨的天气。燕子飞到她家梁上做巢。女孩显得很开心:“燕子,我家的屋梁上好,请你们住在这里,天天又可以唱歌游玩。”燕子来时,又是一个春天,战争中,人们有了必胜的信念,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
  从女孩的日记中,我们还可以了解日军的入侵对徽州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12月7日,女孩“走到外头,听见有一个人说,渔梁各店多闭市。我说,有铜钱也难买食物吃,很很(是)维(为)难。”渔梁是徽州的水运码头,也是歙县城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侵略者的轰炸,直接影响到徽州人的日常生活。1938年4月25日的一个雨天,女孩子走在琳村街道上,发现当地人还没有开始做茶叶,想起“旧年到三月底,茶叶上下,非常热闹”,而“黄山今年茶叶,也都一落千丈,琳村人家家里,都没有茶叶做,很苦些”。琳村位于渔梁的下游,是珠兰花茶的窨制中心,也是歙县内销茶的集散地。山东茶商对歙产珠兰花茶特别青睐。因此,歙县珠兰花茶在青岛、济南等地的售价,往往要高出福建同类产品的一倍。但1937年的冬季,日军相继占领济南、泰安等地,受战争的影响,山东商人无法前来收购。1938年4月30日,女孩写道:“去年从七八月和日本战争,失去土地很多,所以山东也失去了,山东省的人,不能到我本地来收珠兰花做茶叶,养珠兰花的人,没有钱进,苦了很多。”
  徽州女孩的日记都是些生活琐事,然而正是这些琐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历史。至今,我们仍无从知晓这名叫汪翠珠的女孩更多的情况,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稚气未脱的5000多字的《腾正日记》必将成为中国人无法忘却的抗战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