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巢湖行
□陈雷
  1981年隆冬,我和父亲从滁州去巢湖二姑家过春节。当时我还没有上小学,清楚记得是在蚌埠转的火车。她们家位于离合肥老火车站还有二十多公里的巢湖北岸,当时公交只能通到义城集镇,下车后还要走六里的土路。我天性要强,倔强地走了约五里地,脚上还磨出了水疱,实在走不动了才骑在父亲的肩上。
  大张圩到了,圩堤两边零星分布着一些简陋的瓦房,还有一些茅草屋。中间是一条几米宽的土路,有几个商贩在叫卖蔬菜和鱼。看到我们,二姑笑嘻嘻地迎上来,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二姑一家靠打鱼为生,她家有一艘木渔船。在我幼时的记忆中,我们在滁州的家中时常会收到一些白虾和银鱼等巢湖特产;她在寄给父亲的信中,还数次提及了巢湖七八月间西南风大作时的惊涛骇浪。听说我们要来,姑父和二姑前几天就下湖捕鱼了。巢湖的银鱼全国有名,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这次收获非常不错,银鱼有数百条,同时他们还捕捞上来了一条珍贵的鲥鱼。
  中午开饭了,佳肴盈桌,湖鲜除了清蒸银鱼还有荻笋炖鲥鱼。二姑把银鱼拣到我碗里,柔软无刺,很适合我们孩童吃;我自己夹了一块鲥鱼,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多年后我还在回味欧阳修对这道佳肴的推赞:“荻笋鲥鱼方有味。”
  吃过中饭,我就迫不及待地让二姑带我去看信中描绘的巢湖奇观。
  我站在圩堤上远眺,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冬季湖水较浅,湖面在微风起时才泛起阵阵涟漪。圩内还种植了大片芦苇,二姑说北岸芦苇连绵有数千亩,是减缓洪水冲击圩堤的第一道防线。北风吹过,芦苇在水中摇曳,漫天芦花飞雪,宛如仙境。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夜幕降临,爆竹声一阵接过一阵。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吃过晚饭后,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哭了起来。二姑慌了,唠叨道:“这怎么办?从我们家到义城有六里,就算到了义城,也没公交车了!”爸爸生气地说:“早知不带你来!”听他们这么说,我哭得更厉害了。“我们打牌!打什么呢?”姑父急中生智,拿出了扑克牌,在我面前一晃。“争上游!”我止住哭泣,开心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太阳把湖面照得通红。吃过早饭,我们向二姑一家人辞行。姑父骑永久自行车把我和父亲送到义城。
  ……
  研究生毕业后,我定居在了上海;数年前,二姑家也经政府统一安置从圩上搬到了滨湖的漂亮小区。
  一下高铁,表弟就给父亲打来了电话:“大舅:你们乘5号地铁,我在义城等你们。”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到了义城站。坐上表弟的车,在宽敞的四车道环湖大道上奔驰,我和表弟说:“顺路带我去圩上看看。”他笑着回答道:“我们现在就行驶在以前的圩堤上,环湖景观大道是合肥的新名片!”
  中餐是在巢湖渔庄吃的。一见到二姑,我就把她抱了起来。大家都笑了。
  下午,我们去了巢湖“苏堤”和滨湖国家湿地公园。
  巢湖“苏堤”(现已正式命名“永芳堤”),通过三座石桥相连,从派河入湖口向东一直蜿蜒到巢湖湿地公园。正是这一道北岸消浪堤,取代芦苇成为了汛期的第一“守护人”。巢湖经过多轮综合治理和十年休渔,如今湖水更绿了,鱼儿更肥美了。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072公顷,是中国第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排排红叶杉树间,琵鹭和卷羽鹈鹕在自由飞翔……
  有人问我:你最喜欢的城市是哪个?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故乡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