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合肥火车站。
胡蝶献唱。
淮南铁路通车时旅客在基石碑旁留影。
电视连续剧《六姐妹》前一阶段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后,立夏前后,前往拍摄取景地淮南九龙岗打卡觅踪的游客依然众多。这里曾是淮南线的起点。淮南籍作家伊北把六姐妹生活的年代大致定位在1960年至2012年,而这一阶段淮南的交通主要通过铁路。因采煤而形成集市、因运煤而修建铁路的淮南,曾是全国铁路最长的城市,也是全国火车站最多的城市。
90年前淮南线开通,使淮南-合肥-芜湖有了铁路。这条纵贯安徽的铁路线,是安徽人程士范主持建造的。
奠基石碑上的张人杰是何人 2002年9月淮南九龙岗站院子里起出一块半埋在地下的淮南铁路奠基石碑,但立碑者张人杰究竟是何人,历经半年多却一直查不到,于是当时的站长向社会求助。有热心人士把信转给我,希望我能“拨开迷雾”。
张人杰不就是张静江的本名吗!巧了,我刚去过他的家乡浙江湖州,看了其故居。于是作了解答。
张家是湖州巨富。1901年,24岁的张人杰被其父花10万两白银捐得二品江苏候补道,次年到驻法使馆任一等参赞。他在巴黎结识并追随孙中山,公使孙宝崎回国时居然都带不走他。张人杰曾为中国同盟会筹划和掌管资金,当过中华革命党的财政部长,做过蒋介石的入党监誓人。他在海内外聚敛了不少金钱,是有名的浙籍大财阀,捐助过萍浏醴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但遍查书房中10多部涉及人物的辞典,统统没有“张人杰”的词条,盖因他“字大于名”。近代史上,张静江如雷贯耳,《辞海》就有“张静江”词条和照片。
在过去,一般只有自己称自己的名字或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外人多只能称其字号。这也就是“淮南铁路基石”上“张人杰”鲜有人知的原因。
张人杰于安徽最大的贡献,是提出要程士范修淮南铁路。
淮南线为啥“有头无尾” 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铁路,都是以起讫点冠名,如津浦线和后来南北延伸的京沪线,京汉线和后来南延的京广线,京张线和后来北延的京包线。为啥淮南线“有头无尾”呢?
清末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工厂矿山。企业用煤刺激了本土采矿业的进程,1904年清廷批准寿州孙家鼐奏请,设立安徽省矿务局,准予筹款办矿,由道员袁大化总理。1909年,萧县人段书云、蒙城人牛维良、怀远人林文瑞集银5000两,开办“安徽怀远县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属淮南的大通租购土地置办矿场。现在一般以1909年为淮南煤矿之始。
大通开矿油灯照明、手镐刨煤、牛皮包煤、马拉轱辘提煤……至1928年,尽管煤田勘探储量大大增加,但日产原煤仅维持在500吨左右。于是张人杰以“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身份参与筹建官办淮南煤矿,投入巨资,采购机器设备,提高煤产量。1931年后机械化生产致出煤量迅速上升,又一年后九龙岗经大通至田家庵12.3千米的窄轨铁路“北上”运煤。当再由水路辗转将煤送往蚌埠,转由津浦铁路外销到宁、沪一带时,“豆腐盘成肉价钱”。最便宜的运力是“南下”走水路,于是修一条从淮南直通长江的铁路呼声日高。
不过,按各国铁路成例,一条铁路的两边200千米范围内,不得再规划和建设平行新线,以保障既有铁路的权益(过道安徽的津浦线在先)。于是张人杰巧妙地将该线定名为淮南通江铁路,说白了这不是正规铁路,只是运煤专线。当年“路矿”权是连在一起的。
皖人程士范回家乡修路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人杰亲自倡修淮南的通江铁路,立项自然没有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请谁主持修?张静江决定请程士范出马。
程士范(1892-1960年),绩溪仁里村人。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校长、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建设厅技正。他曾考察安徽港口和矿区的状况,撰写过《皖省轻便铁路刍议》文,极力主张修建淮南经水家湖、合肥、巢县到裕溪口的铁路。“在安徽地图上画一条线”是其夙愿。
据程士范的好友石原皋回忆,1933年张静江曾两次去上海康脑特路(今康定路)三德坊11号程士范家中,请其回皖修路。为了实现自己学生时代就有的抱负,程士范毅然放弃月薪600元外加车马费1000元的上海邮政储汇总局副局长职和优渥的生活条件,仅以月薪480元加车马费500元就任淮南通江铁路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离沪赴淮南。
1934年6月淮南通江铁路正式开工,年底修通田家庵至合肥段;复以田合段作抵押,贷款修合肥至巢县段;又以合巢段作抵押,贷款完成后续路段。1935年底,自淮南至长江边裕溪口,干线全长214千米的淮南铁路全部竣工。首批16台捷克产改进型机车、300多辆煤车和备做营运的一对客车,陆续到位。安徽人完成了在安徽境内修建第一条铁路的壮举。沟通江淮的淮南线,终于使淮南的煤有了便捷的运输通道;南来北往的旅客,开始选择火车这种乘坐舒适且票价便宜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因为有了火车,合肥至芜湖的“小火轮”1935年底被迫停运。
1936年6月25日,淮南铁路通车典礼在九龙岗火车站(当时叫淮矿站)举行,各国驻华使节应邀参加,明星胡蝶到场助兴并献唱。
淮南线成当年的铁路“新星” 淮南线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造价最低、建造速度最快的铁路之一”,程士范作出历史性贡献。
周密设计讲究科技。1933年年底程士范在上海家中筹建淮南铁路工程处,翌年初到淮南后,便邀请浙江大学教授钮因梁、原戚墅堰机车厂总工程师陈福海和工程师胡卫中、孔宪文等,组成强有力的专家团队,对淮南铁路进行总体规划和筹款、勘线等前期准备工作。
精打细算节省投资。同期的铁路造价是五六万/千米,程士范核减压缩到4万/千米。他看到上海《字林西报》有出售加拿大“废钢轨”的广告,价格非常便宜,于是大胆采购换边使用。一批新枕木因不符合重轨要求低价出售,他也决定购进加密铺设,并不影响工程质量。
借巢入江先行受益。1935年2月1日,淮南线淮南至合肥段先行通车。在办理客运业务输送旅客的同时,程士范巧妙借用巢湖水道,将淮南的煤在合肥即装船,直接运到芜湖的长江水道。先期受益每天约一万元,又支持了后续合肥到裕溪口的铁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程士范参加了政务院治淮委员会和黄山风景区的规划工作。他对合肥东门大桥(今淮河路桥)、长江路、自来水厂、稻香楼饭店的设计和建设颇有建树。曾任安徽省科协主席、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工业厅厅长。今合肥市瑶海区有程士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