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5000年前的安庆人家:孙家城
□董金来

 孙家城遗址出土的陶器。 

  行走在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粟岗村(孙家城村)的田间小路上,远远望去,丈余高数百米长的大坝,宛如一条青色长龙盘旋在五彩的大地上,护佑着坝内的苍生。坝上长满了野生竹子、杂树和不知名的蒿草藤蔓,给土坝增加了蓊蓊郁郁的高度。经田间小路,往深处走,到大坝前。坝边竖立着一块醒目的黑色大理石文保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家城遗址”。2013年3月,孙家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家城遗址,北临大沙河,地处大冲河冲积平原的南侧,1984年文物普查中被发现。为探索孙家城文化以及城垣的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孙家城遗址进行了局部钻探。2007年秋至2008年秋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计616平方米,确定了城址的年代,并发掘新石器时代、商周以及少量汉至六朝等时期的文化堆积和文化遗存,出土大批文化遗物。
  孙家城遗址,是一座土城遗址,遗址所处年代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笔者看见的大坝,其实是城垣。遗址地形地貌,呈小丘陵边缘的大沙河南岸平畈地带典型特征,海拔约28米。大沙河自西向东流经遗址北侧,并冲毁了遗址的北部,城内外均有农田,沿河部位地表多为杂草树木。整个孙家城遗址地形稍高于外围。遗址中间部位有一大一小两口水塘南北向分布,将遗址分为两个大区域。大坝北侧,从桐城方向流来的大沙河,自西向东滔滔不绝地流经这里。逐河而居,是人类选择家园的重要因素。
  孙家城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包含历史信息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确立皖西南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框架,研究薛家岗文化的来源和去向,探讨皖西南史前文化与周边地区诸原始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孙家城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出土文物中,石器有斧、锛、凿等生产工具;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还有泥质陶、外红内黑陶、夹粗砂白陶等生活用具;玉器有玉璜、坠饰。纹饰多见戳印、刻画,另有极少量的菱形或回形纹、细绳纹,为艺术性的生活用品。
  原始文化沿着河流水系传播发展。孙家城、薛家岗、张四墩,古安庆人披荆斩棘地从远古走来,风餐露宿,沿着河流寻找宜居之地,从大沙河到潜河,再走向长江之滨,不断战胜自然,创造文明,用古朴的智慧和人定胜天的信念创造了皖西南安庆区域新石器时代古早文明的三颗璀璨明珠。
  从沉睡中醒来的石器、陶器、玉器,保存着5000年前的文化符号和记忆,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家园曾经的美好——“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这座古城曾经的繁荣——“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同时向我们证明着远古时期安庆人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创造与追求。
  古城之上现如今是农田和村庄,村庄在古城之上,村庄取代了城池,不知这是沧海桑田的变迁,还是另一种的文明进步。为了做好对遗址的保护,当年考古只是做了“适度”小范围发掘,而且发掘考古后又回填恢复。孙家城,还尘封在村庄之下,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风从大坝上来,从5000年前城垣的历史中来,带来了先民的问候;斑鸠,从丛林中来,从5000年前的文化中来,带来了聚落的欢笑;水稻,从大地中来,从5000年前祖先的生命里来,带来了远古时期的传承。
  夕阳西下,寻找之旅在附近芦峰禅寺的钟鼓声中结束了。袅袅炊烟伴着钟鼓声,把村庄上空氤氲的远古气息带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