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到此一游
□储先亮
  1935年,河北平山县一个农民在田野发现了一块刻石,长90厘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搬回家放在院子里正好做凳子用。凳子上刻有古文字两行,19个,这些并未引起乡民的注意。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队发现后得以馆藏,这块被称为“公乘得守丘”的刻石,又名河光刻石,篆书云:“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敢谒后尗贤者。”史学界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两行19个诘屈聱牙的古文字记载着什么信息?
  先断句: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敢谒后尗贤者。
  再析句法:上面断句三节实为一句话,主谓宾结构。主语是谁?是两个并列的偏正词组“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监罟尤臣公乘得”即“监守捕鱼池囿(罟尤)的臣子公乘得”,“守丘丌臼将曼”即“看守陵墓(丘丌)的旧(‘臼’通‘旧’)将曼”。谓语“敢谒后尗(‘尗’通‘示’)”即“冒昧地禀告、向后告示”。宾语是谓语施动的对象“贤者”。
  最后释义:监管捕鱼池囿的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冒昧地禀告后来的贤者(我们曾经在此“监罟尤”“守丘丌”)。
  宇宙浩瀚,天地苍茫,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公乘得和旧将曼在同一个地方做着不同的事情,但相同之处是时光流转。某年某月某日公乘得和旧将曼促膝而叹,念天地之悠悠,兴致大发,遂勒石存照。
  往事越千年,公乘得和旧将曼的这番近似童趣般的浪漫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人以无限的感慨。
  河光刻石让我想到十几岁时在城里读中学刻竹勒石以志留念的事情。
  那时“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功课不忙,学生就常常到学校后边的山上游玩。后山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果山”,花果山的西南隅依山傍水建有疗养式宾馆,几栋红瓦白墙的别墅荒废在参天的翠竹当中,这些低矮的房子透着古典的气息和韵味。那真是一个逃学的好去处,我们带着削笔的刀子来到这里,在楠竹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那时不知环保,不通草木聪慧,你刻我勒,整片竹林满目疮痍。
  中学毕业以后不到一年时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花果山上废弃的别墅重新启用。那几处荒废的别墅装修一新,取名曰“翠竹轩”“桂香阁”。不几年我也工作了,参与接待,故地重游,闲暇时就想着曾经的勒字,一寻再寻,那些留言不见踪影,竹子伤疤弥合,字迹隐去,淡如游丝般的感伤轻掠心头。
  初二那年的暑假,我随生产队的副业队到离家30多华里的毛尖山电站铺路。厂房低陷在三面环山两河交叉的湾汊上,万仞之上,天徒矜高,跌入谷底的劳作渺如虫动。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一班毛头小子仍然愚顽地用凿子在石崖上凿下“到此一游”的字样。二十一年之后,我从附近路过,曾专门绕道去寻找当年石崖上的勒字,满布苔衣的石头上再也不见当年的刻字,斗转星移早就风化了少年之际本就肤浅的雕琢,当年铺路的日子只铭刻在自己的心中,世间无痕。
  长大以后游历过一些山川,见识了很多的摩崖石刻,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花果山的刻竹和毛尖山的勒石,就想着人性自古相通的事情。
  天柱山山谷流泉有很多的摩崖石刻,仅说记游石刻两处:一处记“安庆路判官八儿思不花,偕掾王景瞻,学生汪大本来游留。至正九年己丑九月,李巡检命工刻。”这幅题刻为楷书,信息量大,且可考。至正九年,即公元1439年。元初,废安庆府,改为淮西江北道安庆路,辖五个县。刻石直书从右向左,符合古代书写体例。
  另一处记“张坦之李子永刘道凯孙叔康熙宁辛亥二月四日同尹仲晦来游”。这处记游楷书直写,同游者五人现已不可考,熙宁乃宋神宗用过的年号,由此知其为北宋人所题。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刻石的书写体例一反常态从左到右。
  再看宋王安石的那幅石刻居然也是直书从左到右:“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荆公”,而且与王安石同崖刻石皆然。
  现象穿越时空而来,有些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暗语。而今,对“到此一游”有了更多的联想,人乃宇宙过客,渺小如粟,短似蜉蝣,到此一游,得努力做点什么,勒石存照,“敢谒后尗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