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不舍得也是一种浪费
□郑艳琼
  莫言在《别等了》一文中讲过一个故事,他一同学整理太太遗物,发现太太珍藏着一条昂贵的丝巾,一直不舍得用,想等特殊的日子才用。同学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这让我想到我的一位长辈,一辈子总是穿儿女的旧衣,她离世后,那些一箱箱新衣服只能付之一炬。这种对物品的不舍得用是一种浪费。
  我们常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对人对物最大的尊重。人在使用物品的过程中,物品参与了人的生活,流动起来的物品,仿佛也有了生命,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活起来的物品和人有了联结,就有了故事和情感产生,在丰富人的物质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升华了人的精神世界。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当下而不是不确定的未来用,才更有意义。
  买了东西却不舍得用背后隐藏的心理现象,值得深思。不配得感,这种心理往往源于家庭沿袭下来的观念,自我价值感低下,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另外对稀缺的恐惧,尤其是经历过困难时期的人,在物质丰裕的年代也依然保持着“珍惜”的习惯。有些人则是延迟价值认同,潜意识里认为,此刻的自己配不上这些美好,等将来更优秀、更值得时再用,因此选择延迟使用。以上几种认知陷阱导致了许多物品被束之高阁。
  要从根源上消除把物品束之高阁,压在箱底的行为,需要改变认知:物为我用;重新构建和确认自我价值感:你值得拥有一切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