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筑室松下,脱帽看诗”,那是怎样的一种人与树的缱绻与浪漫。而我侪蜗居于楼房里,若想与树朝夕、零距离为伴,或是一种虚幻的企盼。然而我是个喜欢“自我作故”的人,习惯以独创的精神,看待人世间的一切。对于原本生长在大地上的树木,多年来我终于找到把它们请进书房的门道了,即把带“树”的书,请回来,置之案头或书架,学而时习之,时而钻研之,在我看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植树造林”,甚至是与树木另一种形态的交往与陪护。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说的了:如果你无所事事,不妨种棵树吧!当你睡觉时,树正在渐渐长大——这当然指的是在大地上植下一棵树。其实,你也可以像我一样,买一本带“树”的书,闲来看看插图,读一段文字,同样能让你看到“绿阴冉冉遍天涯”,让你感觉活力冲涌仿佛新生。
《树梢上的中国》
梁衡/著
梁衡是著名作家,我们都读过他的《晋祠》,那是一种文字的壮观。他曾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过,他那时向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司长询问:你这个司是管什么的?对方答道:“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梁衡又问:那它身上所负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末了,没有答案。梁衡后来就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事。他有两个发现:一、树,是地球上唯一最长寿的能与人对话的生命;二、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存的人类第三部史书。他开始四处做田野调查,也到处发言、写文章。于是,2018年就有了这本书面世。书中记录了22种古树的前尘往事,并且呼吁: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三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境堪比唐诗三百首。这是一本散文集,与植物学没什么关联,然而,为写一棵树,往往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所以在他的书中,我们读到的,是树中之树,有资格与“中国”二字挂钩的树。
《树的秘密生活》
科林·塔奇(英)/著
对于树,我们的浪漫性追求,与我们的功利性追求,常将人类与树木的关系置于尴尬的境地。本书指出:中国及世界的未来,与树木休戚相关。建立生物圈的“和谐链”,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乐于与树为邻,体会树木带来的舒适,享受树木奉献的好处,而且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包括树木在内的生物圈内的左邻右舍,都有个健康的未来,都生机勃勃。为此,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一棵树?要尽可能认识周边所有的树;了解树的生长秘密;把握树木的多样性存在;关注树的未来;并且懂得以“利他也利己”的标准,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保护自然,保护树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植树、爱树,从根本上讲,是人类自我升华的行为。
英国《金融时报》曾有一篇文章称本书是一封写给大树的情书,文笔饱含激情与科学活力,读起来令人欣欣然。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好书榜,这样评价这本书:“任何对自然界感兴趣的人都会喜欢《树的秘密生活》。”
《树的智慧》
麦克斯·亚当斯(英)/著
为了体验著名作家哈代《林地居民》所描写的生活,作者在一片林地里,生活了数十年,在长期亲手种树、伐薪、烧炭、制作家具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林木知识。本书的特点是:观察树木变化的眼睛,是博物学家的;描写树木形态的笔墨,是文学家的。这位“林地居民”告诉我们:树是我们向自然学习的起点,也是文明发展的注脚。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智慧与性格,都有存在的意义。所有的树木,都是智者,当我们走近树木之时,它将告诉我们生命的全部奥秘,以及自立于世的生存技巧。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周文翰/著
作者曾是一位文化记者,足历世界各地的植物园、自然博物馆、国家公园与私家园林,然而,他最早对花与树的兴趣,来自上学路上突如其来的幽香——洋槐又开花了。正是洋槐散发出的一缕幽香,引导他走近更多的花木,最终完成这部在“科学和人文、地域性和全球化、前现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诸多理念、机制、知识的变化纠结处和琐细缝隙里”对花与树倾诉的大作。沿着作者的足迹,我们对众多花与树,在不同文化场域的意义,会有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