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美玲
王道岭
王绍岚
徐敏
蔡月琴
年龄,不是束缚。逐梦,更无关年龄。在蚌埠市老年大学,学习成为学员打开晚年幸福生活的钥匙。老有乐学,以学促为,“银龄”逐梦正当时。
宦美玲
教学相长的双向奔赴
59岁的宦美玲,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校长,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现在,她是蚌埠市朗诵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持有国家文旅部认证的语言表演高级教师资格证,担任迎河路校区文学艺术系主任,并承担朗诵班教学工作。
“到学校两年了,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宦美玲介绍道。她的课堂就从最基础的普通话教学开始,再进阶到朗诵技巧、内部和外部技巧的讲授。
她和记者分享,教老年人还可以结合口部操的训练,穿插绕口令的学习,“在经典诵读的学习阶段,舞台上的表现力就很重要了。”她说,怎么站、怎么着装、怎么展示,都要一一讲到,并反复提醒。她感动的是,老年人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非常高,自己学得好,还推荐朋友家人过来学习。
老年大学的教学工作,也让宦美玲更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意义。“我的学员不仅在省市级比赛拿奖,也拿了全国的奖项。”同时,她直言备课需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艺术修养等也得到了提升。
王道岭
大学老师的手机课堂 当大学老师进入老年大学的课堂,他适应吗?72岁的王道岭,退休前是蚌埠医科大学老师,退休后,他成为老年大学花卉专业班的一名学员。“我和大学生打交道多,对手机的操作很熟悉。”在班级里,他经常收到同学的求助:信息怎么发?照片如何拍?视频怎么做?有了需求,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成为智能手机应用课程的教师,“(课程)很火,一座难求。”
“老年人的需求很简单,主要是熟悉相关的功能设置,比如字体变大,开启语音输入等。”他介绍,同时也有软件下载和社交软件使用的需求。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老年大学推出了线上报名,老年人有不理解的,也有不会的,他要负责引导并手把手教。
他提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年人的需求也在变,学校新开设了手机AI养生、手机短视频游学等课程,“很实用。”而从学员到教师,再到目前的校本部书画系主任,王道岭表示,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办学品质也同步提升,“新来的年轻老师也多了,既有专业的教学能力,也充满朝气,为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活力。”
王绍岚
全能“螺丝钉”的幸福日常 淡妆,着粉色外套,70岁的王绍岚讲话感染力十足。“我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当时到老年大学上课,就是圆儿时的梦。”2010年入校后,她曾在声乐班、舞蹈班和钢琴班学习,并很快成为三个班的班长。
从学员到班长,曾任声乐系主任岗位,她对学校发展与学员情况非常熟悉,“声乐系一直是学校的大系,目前体育路和迎河路校区的学员有1000多人。”她说,现在的教学也很规范,每个老师有教学计划,听课评课、老师培训都是常规。
作为文艺骨干,她还是老年大学艺术团副团长,带着成员一起排练节目参与演出。“我们的节目也是开放式的,大小节目都能排,舞蹈朗诵器乐都能演。”她骄傲地介绍,节目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非遗传承,代表作品有舞蹈《南湖颂》《璀璨珠城》《决胜》,花鼓灯《摘石榴》《淮水欢歌》,泗州戏《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多个节目斩获了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同时,艺术团成员走进社区、学校和养老院,展示风采也展现老有所学的成果,“去年我们演出了33场。”此外,成员积极参与“沉浸式艺术党课”,精心设计党课的每个环节,“我们应邀出去演出,还现场邀请观众参与互动,气氛特别好。”
“我还参加夕阳红志愿服务工作。”她感慨道,在老年大学,可以说人人都是志愿者,“大家发挥余热,发挥特长,感觉很幸福,很自豪。”
徐敏
从“大白兔”到敬业班长
大嗓门,浑身散发着活力与自信,65岁的徐敏2019年入校,学习声乐和舞蹈。说到当年的报名,她记忆犹新。2019年,学校首次推出线上报名,她立马行动,“太方便了,后来一查,15分钟就报满了。”
她称刚入校的自己为“大白兔”,零基础进班,现在已是校本部声乐中级2班班长。“声乐和舞蹈的学习,仅靠课堂上完全不够,必须要下功夫勤练。”作为班长,她以身作则,并督促同学及时完成和上交作业,帮助大家巩固学习效果。
“我学了这么多年,反而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想学。”她分享称,老师在课上的互动比较多,授课生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学习的曲子也不是一成不变,既有红歌的正能量,也有现在网上流行的曲子,时髦得很呢。”
“我们演出的机会也很多,经常上舞台。”她开心地称,现在老年人的想法转变了,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学起来,精神头更好了,太值了。”
蔡月琴
服务大家快乐自己 快60岁的蔡月琴表示,退休前在社区做管理工作,对老年大学有所了解,也很喜欢学校的氛围。入校后,她最早在校本部上学,电脑、花鼓灯、民族舞、唱歌和模特秀都尝试过。2023年春季学期,迎河路校区投入使用并开启报名,“我是第一个报名的。”在开始书法班的学习后,她感慨新校区处处体现了用心,“地面防滑,休息处的座椅是软包的,到处有扶手,卫生间还有一键呼叫。”
“老师特别专业,特别认真,特别耐心。”她连用三个“特别”称赞书法班老师。“班里有专业的学员,也有零基础的,老师因材施教,耐心地让你写好每一笔,并会点评每一篇作业。”
从初级班到中级班,她认为书法是一个慢功夫,需要耐心和苦练,“我每天都要写两个小时,写完再干其他的事。”她告诉记者,个人作品也在近日准备展出。作为学校夕阳红书法协会会员,她和同学经常为社区居民义务写春联,“很长的桌子,很长的等待队伍,我们挥毫泼墨,很有成就感。”她说,服务大家也快乐了自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琳(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