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宁县洪铺镇白云村谢花屋,至今保留着一栋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的古建筑。老屋内侧墙门头上镶嵌着一块镌刻“江左遗风”四字的石匾。匾的左侧竖刻“石湖杨汝穀题”,并刻有两方印迹:上枚为“石湖”,下枚为“杨汝穀名章”。
杨汝穀为清朝怀宁籍官职最高的人,即累迁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遇事敢言。他曾有感于“近来作吏者以奸胥为耳目,法不立也。案牍累积日纷,心不清也”(《舟中怀长孙超恒时新任藁城令·后记》),作诗《舟中怀长孙超恒时新任藁城令》,其中四句非常有名:
法立奸胥畏,心清案牍稀。
此方经巨浸,轸恤念民依。
杨汝穀在“康雍乾盛世”被几代皇帝赏识和公开表扬。雍正数次评价臣僚时拿杨汝穀做参照,朱批道:“像杨汝穀,老成实在人。”又:“人聪明,像杨汝穀。”到了乾隆执政时,杨汝穀仍“以笃谨被上眷”。(《清史稿·列传·卷九十一》)杨汝穀是凭什么让几个特别聪明的皇帝认为他既老实又聪明呢?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很大,责任也不小。如果操权弄事,是很容易发财的;如果做好好先生,谁也不得罪,也是很好混下去的。杨汝穀却是个挺正直的人,特别看重为官者的责任和法律的威严,他“在朝为官,始终一辙,公私分明,持身廉正”,“遇事必言,未所阴僻”。
康熙年间,河南南阳总兵官高成手下一个士兵,不满地方官员查办赌博,领着几个人跑到知府署内闹事,将知府沈潮绑架到兵营校场,进行围辱,限制其人身自由达三天之久。对此,杨汝穀随即上奏弹劾军中相关官员。康熙命刑部尚书张廷枢、内阁学士高其倬前往察审,并做谕示:传闻此等人皆诡冒营兵,伙同二三百人诈扰百姓,不独河南一省,别省亦有。康熙下令各省严查,并召集大臣开会,出台了禁约,即时实施。从那之后,营兵如果生事扰民,挟制地方官员,按首犯、从犯进行治罪,管官革职,兼辖、统辖官、提督、总兵官分别降级调用处罚。
杨汝穀在雍正年间,也做了不少好事。如直隶遭受重大水灾,天津城、濠皆被洪水损坏,杨汝穀上奏,提出“分贮备赈”的建议,杨汝穀的顶头上司和雍正都接受了他的建议。他任兵部左侍郎之前,全国兵站驿站积弊重重,效率低下,杨汝穀到任后虽非史书所言“积弊一清”,但积弊至少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杨汝穀曾在河南防灾救灾,事迹卓著,他上疏道:“河南荥泽地滨黄河,康熙三十六年河势南侵,县地多倾陷。民困虚粮,流亡远徙。”(《清史稿·列传·卷九十一》)乾隆当即命令河南巡抚进行考察,结果跟杨汝穀反映的情况一样,于是皇上同意免征荥泽县滨河地亩钱粮五百九十余顷和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香税,百姓称颂不已。学界也推崇他,“石湖公不动声色,为时名臣,朝野以德人推之。”(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十九》)
从杨汝穀的一首《杂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睿智:“神龙蛰深渊,杳冥人莫测。玄豹隐南山,泽肤甘不食。造化本无端,归藏始生息。气盛物所尤,名高德之贼。卓哉先民言,士必先器识!”
龙的精神,龙文化的内涵,尽在此诗中,凸显了他的人格心理和文化底蕴以及处世思想。
杨汝穀退休离京前,乾隆赐给他一副亲笔书写的楹联和一顶红绒结顶的帽子。
数年前,我曾与本市一位史志界朋友到杨汝穀墓前凭吊。其墓位于山口乡百子村石门湖畔狮子口大桥左侧的纱帽山上。比杨汝穀小七岁的宰相张廷玉题署碑文。可谓“槐阴一枕还乡梦”(张廷玉诗),“黯淡寒云饶一邱”(杨汝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