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蔚绶:秉心淳实 履行端方
□陈恒
  在明初严酷的政治生态中,一位合肥士子以“精核出纳”的务实与“端谨廉励”的操守,历经洪武至宣德五朝,最终官拜南京礼部尚书,成为明代合肥籍文官之冠。他既见证过郭桓案的腥风血雨,也参与过永乐迁都的皇皇大典;既在山西险径上为盐运民生奔走,也在礼部堂宇间为科举取士把关。蔚绶,这位被杨士奇誉为“老成人”的官僚标本,其人生轨迹恰是明初士大夫“在朝尽忠,在野守节”的典范。
  蔚绶,字文玺,南直隶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按杨士奇《东里集·送蔚尚书致事序》记载,蔚绶生于至正十六年(1356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明经荐为户部度支主事,当时年仅二十九岁。
  明初政治环境严苛,蔚绶任职不久,户部即爆发洪武三大案之一的郭桓案。同乡兼同僚户部主事孙镇因上疏朱元璋称此案牵连过广而被责罚。蔚绶不顾政治风险,毅然决定上疏为孙镇辩解,最终使孙镇仅被戍边云南,免予遭受更重的处罚。
  尽管蔚绶未被牵连进郭桓案,但他与户部尚书茹太素等人仍因“故推阘茸,将应施行事务故不施行”被朱元璋斥责,此事被载入《御制大诰·户部行移不实第六十七》。然而,蔚绶以“精核出纳,下人不得缘以为奸”的务实作风,逐渐赢得信任。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正月,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置山西解州运盐站,命令蔚绶、刘匀等户部官员亲自前往解州勘测地形,开拓道路。蔚绶在勘测后上疏,认为从山西经黄河过三门峡水势过于险恶,运输难度极大,可以利用河北原有的运输道路进行运输。但路从盐站至白浪渡有二百四十里,而且“历年既久,草木丛塞”,如果开拓这条旧路,需要每三十里置用车辆,那么将“趱运甚便”。朱元璋认可了这条建议,此举降低了大量运输人员的无必要伤亡,可谓务实为民。此后蔚绶因工作勤恳有能,被升任为户部员外郎。
  建文年间,蔚绶因“克著能声”升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永乐二年(1404年),针对河东盐积压问题,他上奏建议增加商人盐引以减轻民力负担,得到明成祖朱棣采纳,山西百姓因此受益。
  永乐六年(1408年),蔚绶被召回顺天府,擢为户部右侍郎,后改授礼部右侍郎(正三品)。时任礼部尚书吕震虽才干出众但性格专断,蔚绶却能与之和谐共事,吕震对其也非常尊重。因为居官谨慎,所以朱棣多次让他负责贡举事务,担任廷试提调官。他恪尽职守,不徇私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后世称其在任“类多得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朱棣派遣皇太子朱高炽代祭天地,蔚绶奉命复命。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蔚绶以礼部右侍郎掌礼部事。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他上奏请求赐予四川、云南考生夏衣,体现其对学子的关怀。
  洪熙元年(1425年),当年的皇太子朱高炽登基为帝,他对蔚绶依旧礼遇有加,其进香辞归后,朱高炽下令赐钞六十锭。不久任命蔚绶为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宣德五年(1430年),时年七十三的蔚绶引古例伏阙上疏请求致仕,明宣宗赐钞万缗与官船作为蔚绶返乡的行缠,礼部昔日的同僚都前来送行。
  宣德六年(1431年)十月,蔚绶在家乡合肥去世,朝廷特地赐予祭葬,命有司治葬事,安葬于庐州府时雍门外李花桥侧,并于落水桥设蔚公祠,春秋皆有秀才生员致祭。正统年间,朝廷追封其父蔚可立为礼部尚书。
  今日合肥小东门外,李花桥侧的尚书墓冢已难寻踪迹。蔚绶的沉寂与包拯的显扬,或许正揭示了中国政治文化中“能吏”与“清官”的永恒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