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祭灶糖 克麦芒
□聂学剑
  中午用餐,忽觉有小小的鱼刺卡在喉中。心里一沉,试着又吃一口东西,那份“如鲠在喉”的痛感更立体化了。
  片刻之后,不吃东西也开始痛了,只要咽喉部位稍有动静,那根刺就针扎般狠狠地疼彻心肺。那份痛极具感染力,很快传递到五脏六腑。伴随着每次疼痛,可以想象到那根小小的鱼刺,应该呈弯曲的鱼钩状,正好潜伏的喉咙深处,奈之它何?
  坐卧不安之余,沮丧地想着,除了就医求助喉镜手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自救?在网上搜索答案,有人说大声咳嗽,还有人表示再吃点东西试图把它压下去。穷途末路之际,忽然灵机一动,有一种祭灶糖,专为拯救麦芒喉咙卡刺存放的啊。
  我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原本正是往日午休时分,此刻却倦意全无,翻箱倒柜地找起那瓶祭灶糖来。
  祭灶糖是红薯、麦芽之类土法熬制的一种本地特产。上面裹上密密的芝麻,就被称作“麻糖”。纯正的祭灶糖市售于农历过年前的祭灶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这两天是民间的祭灶日。这两天过节,家家户户都会买回一块祭灶糖。它质地坚硬,又粘又硬的品性,放入口中,立刻粘在牙上。它这份粘而硬的特质,途经喉咙时,恰好可以把麦芒、鱼刺等卡在喉咙里的“钉子户”,连粘带拖地克除干净。
  鉴于它的这种特殊用途,乡下家家户户在享用祭灶糖时,都会留存一块,小心翼翼地装在干净的玻璃瓶里,待到麦收时节,专治麦芒、鱼刺卡喉之类救急的小概率事件。
  祭灶糖,克麦芒。想想就让人觉得如沐夏风般的美好,当一口祭灶糖被反复品味后,轻轻咽下,丝滑般地带走那根鱼刺或麦芒的时候,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份劫后余生的欣喜:如释重负。
  虽然在城里生活,每年祭灶,也因这份情结,年年都会效仿小时候乡下父母的样子,留一块祭灶糖存放备用。而且,不会存放在冰箱里,而是有样学样地放在带玻璃的木柜中。
  就这样想着,四处攀高寻找、俯身翻查之际,忽然觉得喉中一片安宁太平。试着喝了一口温开水,哇,那根刺,居然不治而愈,难道这是“祭灶糖,克麦芒”带来的神奇力量吗?我简直开心得要飞起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赶紧把这个想法记在手机记事本上,把这一段经历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份神奇的臆想。虽然没有找出那块祭灶糖,但它克制鱼刺的信念,或许发挥了力量,这根想象中钩状的鱼刺居然不攻自破。
  转眼又是麦收时节,密密的麦芒平整地铺在中原大地上,微微泛黄的色彩里,映衬着农家喜庆丰收的欢宴。麦芒不可怕,鱼刺不可怕,所有的艰险都一定能够化险为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总有一款克星能够相佑,让我们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