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鲜为人知的是,汤显祖与安徽芜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芜湖作为明代重要的文化商贸城市,不仅影响了汤显祖的创作,也在《牡丹亭》中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他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汤显祖的仕途生涯中,芜湖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明代芜湖属于南直隶太平府,地处长江之畔,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文化繁荣。汤显祖多次途经芜湖,并在其诗文中留下相关记载。例如,他的《芜湖道中》一诗写道,“江流日夜绕芜湖,楚客东来一望孤。云外九华青未了,雨中双塔湿模糊。”诗中描绘了芜湖的江景与九华山、中江塔等标志性景观,展现了汤显祖对芜湖的深刻印象。此外,他在《答费学卿》信中也提到,“芜湖舟次,风雨凄然。”可见芜湖在他的行旅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明代芜湖不仅是商贸重镇,也是戏曲文化繁荣之地。弋阳腔、昆曲等戏曲形式在此盛行,民间演剧活动频繁。
弋阳腔是明代流行于江西、安徽一带的戏曲声腔,以高亢激越著称。芜湖作为长江沿岸城市,是弋阳腔传播的重要节点。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虽以昆曲演唱为主,但其剧本结构、唱词风格仍受到弋阳腔的影响。例如,《牡丹亭》中《惊梦》《寻梦》等折的唱段,既有昆曲的婉转,又带有弋阳腔的民间叙事风格,这与芜湖地区的戏曲氛围不无关系。
《牡丹亭》讲述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故事,其中涉及大量的民俗元素。芜湖地处吴楚文化交汇处,民间信仰丰富,例如,芜湖旧有“祭江”习俗,百姓会在长江边祭祀水神,祈求平安。这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牡丹亭》中“人鬼情未了”的叙事有相通之处。
《牡丹亭》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全国,芜湖作为戏曲重镇,自然成为其传播的重要地区。明代芜湖商业繁荣,戏曲演出市场活跃。据《芜湖县志》记载,当地有“戏台数座,岁时演剧”。汤显祖的《牡丹亭》因其文辞优美、情节动人,很快在芜湖的戏台上演。尤其是弋阳腔、昆曲班社,常将《牡丹亭》作为保留剧目。芜湖的观众对《牡丹亭》的接受度极高,甚至出现了“市井争唱《牡丹亭》”的现象。
芜湖作为文化名城,文人雅士众多。明代芜湖文人萧云从(画家、诗人)曾评点《牡丹亭》,称赞其“情至深处,生死可越”。清代芜湖学者黄钺在《皖人戏曲集》中也收录了《牡丹亭》的评注,可见其在芜湖文人圈中的影响力。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强调“情至说”,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种思想不仅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也与他在芜湖等地的见闻有关。芜湖作为商业城市,市井文化浓厚,男女情感情感的表达较为开放。汤显祖在芜湖目睹了普通百姓的情感生活,这对他的“情至”观念有所启发。《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市民阶层的情感诉求。
另外当时的芜湖佛教、道教兴盛,汤显祖途经芜湖时,可能接触到了当地的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梦幻观”。《牡丹亭》中“梦中之梦”“死而复生”的情节,与佛教的轮回观念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