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父事仇”和“生死肉骨”两个典故都发生在公元前551年,前者主人公弃疾和后者主人公蒍(与“薳”通)子冯虽都不是安徽人,但又都是安徽临泉人的亲戚。
公元前552年,令尹空缺,楚康王希望大司马蒍子冯接任。子冯向申叔豫征求意见,申叔豫冷静分析说:“现在朝廷宠臣很多而楚王又很年轻,国家的事情不是好办的。”子冯听从申叔豫建议,借口有病,向楚康王辞谢。楚康王派医生前往诊治,子冯专门在家挖了地窖,安放床铺,放置冰块,然后躺在床上睡觉,真像害了大病。楚康王只得改变主意,任命子南当令尹。
子南担任令尹后,亲信观起受到特别宠溺,朝野担心观起势力膨胀,议论汹汹,引起楚康王警觉,准备将子南和观起治罪。子南的儿子弃疾为楚康王驾车,得到楚康王的信任。楚康王自从有了处置子南的想法后,见到弃疾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数次之后,弃疾向楚王询问:“君王对臣哭过好几次了,臣斗胆请问这是谁的罪过?”楚王回答说:“你父亲失职,这是你知道的。国家要治他的罪,你还呆得住吗?”弃疾回答说:“父亲被杀,儿子呆着不走,君王哪里还能加以任用?泄露君命是重罪,我也不会这样做的。”
次年,楚康王将子南处死在朝堂,将观起车裂并将尸体在国内巡回示众。数日后,经楚康王同意,弃疾将父亲遗体收敛埋葬。子南的家臣劝弃疾出走,弃疾说:“我参与了杀我父亲的预谋,出走的话,有什么地方能让我去呢?”家臣又问他是否留下继续为臣,弃疾说,“弃父事仇,吾弗忍也。”弃疾说罢上吊自杀,临终遗言中的“弃父事仇”后来成为表达不辨亲疏或大义灭亲行为的成语。
弃疾是楚庄王孙。沈尹戌是春秋后期楚国名将,有史书认为沈尹戌是弃疾之子。据黄鸣《春秋列国地理图志》,“沈尹即沈县大夫,又称寝尹……(沈县)在今安徽临泉县”。弃疾也就成为安徽官员的亡父。
子南死后,楚康王再选蒍子冯担任令尹,子冯只得就任。子冯有亲信8人。一天子冯上朝,见到申叔豫,便主动上前问候,申叔豫理也没理就转身退走。子冯跟着他走,申叔豫钻进人堆,就是不给蒍子冯和自己说话的机会。
蒍子冯退朝后,专门去申叔豫家中拜访,问道:“我有过错,您不妨告诉我,为什么这样讨厌我?”申叔豫回答说:“我害怕的是不能免于罪过,哪里敢告诉您。”子冯问:“什么缘故?”申叔豫回答:“以前观起受到子南宠信,子南有了罪过,观起被车裂。我能不害怕吗?”
蒍子冯听罢,回家后就对那8个人说:“我去进见申叔,这个人就是能使死者复生能使白骨长肉的人啊(吾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你们之中,能够像申叔这样了解我的人可以留下,否则就请自便。”子冯将宠臣们遣散后,楚康王不再担心他会结党营私,君臣相安无事。后来“生死肉骨”就成为形容恩惠深厚的成语。
楚国名相孙叔敖也是蒍氏,名敖,字孙叔。孙叔敖是蒍子冯叔叔。楚庄王封孙叔敖之子于寝丘,“沈又名寝、寝丘”(《春秋列国地理图志》),和沈尹戌同籍。这样,蒍子冯也成为临泉人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