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更是全国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四试点城市。2024年,全市整车产量191.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4%,产量居全国城市第1位。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合肥市肥西县,探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生机。
目前,合肥市已经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实现了外资巨头、央企造车、新势力造车、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的“全满贯”。1-5月,合肥市下线华为与江淮百万级高端车尊界S800、蔚来萤火虫等新车型6款,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6.6万辆,增长21.8%。
合肥先后培育国轩高科、巨一科技、常青机械、汇通控股等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时,全球资本界、产业界也充分看好合肥发展前景,纷纷加码在肥投资,2024年,全市新增签约、开工、投产项目297个,总投资2600亿元。今年一季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增项目共80个。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均胜电子、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接连落户。
合肥适度超前布局各类新型基础设施,截至5月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基础设施28.2万台,车桩比约1.5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建成2公里充电服务圈,实现“两区三中心”(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全覆盖,布局换电站100座。作为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出台《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1000公里。
未来,合肥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力争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超2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 本组稿件由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刘旸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