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安徽巡抚朱珪:
帝师的一生“不言钱”
          □丰吉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皖北宿州濉河流域暴雨连降,洪水肆虐。这时,安徽来了位新任巡抚,是从京城下来的,原本是吏部侍郎,他的名字叫朱珪。
  说起朱珪,当时的安徽百姓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因为二十年前,安徽有位学政叫朱筠,曾向朝廷提议辑校《永乐大典》,从而引起乾隆皇帝兴趣并启动编纂《四库全书》工程,他是朱珪的亲哥哥。朱筠在安徽各地倡导重视小学,刊行《说文解字》,广布学宫,对安徽学风影响深远。此番,朱珪出任安徽巡抚,也算是安徽百姓的福气,因为朱珪做人为官的优秀品质,是朝野闻名的,尤其是朱珪被安排去做皇十五子颙琰(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体现着乾隆皇帝对他学识人品的认可。
 “早以文章结主知”
  朱珪(1731-1806)虽然是弟弟,但他比哥哥朱筠出道早。
  乾隆十二年(1747)八月,朱珪与哥哥朱筠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均参加了应天府乡试,三人皆中举人,年长的纪晓岚获得了这一年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在次年春天举行的会试中,年纪最小的朱珪顺利过关,以殿试第六名的成绩考取进士,年仅17岁,而年长的纪晓岚和哥哥朱筠却双双落第,而且在六年后的乾隆十九年(1754)会试中,才双双考中进士,而此时的朱珪,已经是翰林院编修了。
  朱珪的文采很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加上乾隆皇帝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每遇皇家、朝廷大事以及南下江南,都会带着比自己年轻20岁的朱珪,让朱珪即时写诗填词,以示祝贺。乾隆喜欢写诗,有人统计过,他一辈子写了4万多首诗,平均每天约1.3首,诗后需要写跋的,都是朱珪的活儿。由此可见,朱珪与乾隆的关系,正如朱珪自己所言,“早以文章结主知”,凭借一手好文章结交了主子。
  朱珪是个地道文人,也许乾隆想重用他,于是将他外放地方历练,曾任职福建、湖北、山西等地。乾隆三十九年(1774),朱珪被召回京师,出任侍读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人。过了两年,又将他提拔为上书房行走,教皇十五子颙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读书。这时的颙琰,年方17岁。
  可见,朱珪的人品学问,已完全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颙琰也对朱老师十分信任。乾隆四十四年(1779),朱珪被派往福建主持乡试。这是四年以来,朱老师首次与学生颙琰分别,临行时,朱珪谆谆教导,让颙琰切记“五条箴言”: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至诚。颙琰也回敬一诗。第二年,朱珪被任命为福建学政,颙琰赠以律诗,其中有“欲去难留可若何,片言相赠耐吟哦”,表达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朱珪在福建主持乡试,福建士子欢呼雀跃,为什么呢?早在十年前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朱珪的兄长朱筠也被派往这里,干的是同样的工作,而且朱筠择人公道,讲求务实,颇得人心。乾隆四十四年(1779),当朱珪被派往福建主持乡试时,哥哥朱筠已经由乡试主考官升为福建学政了。随后,朱筠因健康问题被调回京城,朱珪又接替哥哥,出任福建学政。这在清朝的学政史上,是一件罕见的盛事。
  当地士子听说朱筠要走,纷纷出门相送,有人爬上车辕,相送百里,路途堵塞。知道朱筠的弟弟接任学政,很多士子便前往学政衙署拜望,每个去拜望的人带一块石头。朱珪用这些石块垒砌成一座小亭子,名“三百三十有三士亭”,一时传为佳话。
  “一生不言钱”
  乾隆五十五年(1790),朱珪出任安徽巡抚。
  朱珪与和珅,本来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可在和珅看来,似乎皇上对他和朱珪的爱,总共就那一杯,他多一点,朱珪就少一点;朱珪多一点,他就少一点。这样,怨恨与嫉妒也就产生了。
  乾隆五十九年(1794),63岁的朱珪奉命前往广州,出任两广总督。此时,英国人已经开始将大量鸦片运达两广沿海。朱珪面对此情,对洋人毫不手软。他安排船只沿海缉捕,抓获了不少企图登陆的英国士兵,这让他的学生——颙琰很高兴。史传可能要提拔朱珪为大学士,这让和珅感到危机:他担心朱珪回朝,影响到自己在皇上面前的地位。
  而此时的朱珪,正捐出银子5000两用于造船,因为当时的船只甲板明显不够坚固,难以承担海上追逐英国船舰的任务。船只没有改造好,自然就无法行动。这被和珅抓住了把柄——他向乾隆皇帝报告称:洋人在两广沿海肆意抢夺,朱珪却无动于衷!
  于是乾隆皇帝撤了朱珪两广总督的职务,诏令他回安徽,继续当他的巡抚。
  朱珪没有介意这样的安排,临行之前,又捐出银子1.5万两用于造船。后来,嘉庆皇帝知道了这件事,问老师为何要这样做。朱珪说:“御外事大,惜乎金钱?”防御洋人是大事,哪还在意什么银子?
  乾隆效仿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当了60年皇帝后就退位,于1796年2月9日正式让位给颙琰。嘉庆即位后,立即将他的老师朱珪从安徽调往沿海,出任广东巡抚。此时的乾隆帝虽已逊位,但仍掌握着大臣任免的重权,他准备任用朱珪为大学士。任用的诏书正在草拟中,嘉庆帝便开始草拟一首诗,准备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居然有本事将诗稿拿到手,再次向老爷子乾隆汇报:颙琰的这一做法,显然是想笼络人心!
  乾隆再次警觉,忙问身边的军机大臣董浩怎么办。董浩跪奏道:“圣主无过言!”也就是嘉庆帝的祝贺诗中确实没有什么过分的言词。乾隆帝这才罢休,但仍然借故没有让朱珪回朝。
  和珅的这番操作,朱珪倒是不大在意,可这可能彻底得罪了嘉庆帝!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老爷子乾隆帝去世,享年89岁!嘉庆帝在办理父皇丧事时,立即召回自己的老师朱珪。
  几年未见,关键时刻重逢,嘉庆帝没有顾及君臣之礼,抱着老师泪流满面!随后,朱珪直南书房、管理户部三库,嘉庆帝赐居他住在西华门外的一处宅邸……这一切,都是为了随时能见到自己的老师。
  随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和珅被杀、抄家,坊间也传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段子。
  这之后,朱珪一直是嘉庆帝最亲近的大臣,他先后出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嘉庆十一年(1806)十一月二十七日,正值京城隆冬。一大早,嘉庆帝召集群臣在乾清宫议事,结束后,群臣各自回归。年已75岁的朱珪走到乾清宫外的月华门时,突然晕倒,被抬回家后的第八天不治身亡。
  嘉庆帝闻讯,亲往祭悼,发现朱珪所住之处,窄窄的门,连皇帝的御轿也无法进入。进得室内,只见床上只是一条破旧的棉布褥子,清贫如洗。嘉庆帝吩咐拨银2500两料理后事。
  朱珪生前多次为国为民捐款,“一生不言钱”。四十几岁丧妻后,一生没有再娶妻妾。
  朱筠、朱珪兄弟,一个在安徽当过学政,一个在安徽当过巡抚;一个首倡《四库全书》修撰,一个为嘉庆帝师,他们的事迹正越来越受到皖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