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是渐江的执念,如果没有黄山,那么中国美术史上也就不会有渐江。同样,黄山也成为俞宏理的坚守,俞先生生于斯、长于斯,深受新安山水的滋养和黄山画派熏陶,六十余年来锲而不舍地进行黄山主题写生、创作和研究,对黄山有着独到的情感。俞先生历经十余年时间,进行了资料搜集、实地考察、人物访谈、分析思考、认真撰写、不断修改完善等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渐江与黄山》终于重磅推出,实乃可喜可贺。
鉴于渐江的身世、氏族、里居、师友等关键问题上的重重谜团,以及以往著述中多有以讹传讹和混淆含糊之处,俞先生尽多年之力调研和考证,去伪存真,以求让世人看到更真实、更清晰的渐江。俞先生从时代社会与现实因素,基于“躲避清初酷烈的文字狱”和“渐江墓的地理位置”两方面,解析了时人刻意将渐江出家为僧的时间由清初改作明末的“迷局”,就渐江生前好友程守所撰《故大师渐公碑》,指出今人所谓“程守之错”实为精心设计,是有意而为,“厘清了程守此举的动机”,从而为史料中缺乏渐江氏族、里居、身世等真实信息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为表达对黄宾虹持论渐江里居在篁南(即南溪南)的认同,俞先生专门考察了南溪南至渔梁古道,从南溪南汉沙渡水到篁墩,沿东北陆行,经富墩、烟村、虹梁、岑山、航步、洪坑、双岭、山斗,越过丰隆岭而达渔梁,从而佐证了渐江当年负米所走路线及“适符三十里”一说。
“渐江走入黄山是渐江之幸,黄山得到渐江是黄山之幸”,俞先生特别推崇黄宾虹先生用“得其真面”四个字来概括渐江与黄山的关系。“渐江真性写黄山”,俞先生根据许楚《黄山渐师外传》将渐江的写生绘画路径归纳成一个完整的链条:“负砚以行”探幽搜奇,“长日静坐空潭”静思感悟,“月夜孤啸危岫”对话自然,“倦归则键关画被”谋篇布局,“欹枕苦吟,或数日不出”酝酿苦思,“顷忽涤砚吮笔”完成作品,正是经过这样的过程,渐江笔下的黄山,境界宽阔,伟峻沉厚,幽深超旷,标高自立,缔造了一座冠绝千古的笔墨黄山,给亘古黄山注入了文化灵魂。
“家山家水催生黄山画坛宗师”,黄山同样造就了渐江,“貌写家山”成为渐江名垂青史的关键所在。清初书画家、渐江的好友程邃说:“吾乡画学正脉,以文心开辟,渐江称独步。”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渐江的《黄山图册》六十幅,是渐江展露黄山“真面”最有说服力的巨著,而在20世纪80年代竟被西方著名学者定为赝品,当时国内顶尖的鉴定家也认为“是渐江作品中最差的”。俞先生受黄宾虹“不能读懂渐江的原因是‘实未即渐师画本,向黄山真面一证之耳’”的启发,拿着渐师画本,探寻渐江以黄山实景为创作对象的景点。多年间,他攀崖涉涧,潜入古道,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证过程。他以跨学科视野,结合景名文化,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逐一分析、对比研究,对高居翰的伪作论断逐点进行辨析辟驳,强调《黄山图册》属渐江晚年真迹;同时对《天都峰图轴》《西岩松雪图轴》《始信峰图轴》等渐江经典代表作展开实景分析,洞悉渐江对黄山的细微体察和精致表现,以独特的美术学研究视角来展现渐江的写生路径,剖析山水实景与山水意象之间的转换过程,揭示其绘画创作的规律。
俞先生不仅引用了程守、许楚、王泰徵、汤燕生等渐江生前好友为渐江撰写的碑文、传记等资料,还广泛收集了大量徽州文献,旁征博引,相互佐证,扩大了渐江的文化艺术空间,丰富了黄山的人文内涵。同时,渐江与朋友的交往场景构建,提高了人物的鲜活性,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如,黄山文殊台上,渐江与江注吹笛对歌,笛声悲壮,和歌嘹亮,响彻云霄,打破月色下的万籁俱寂好像就在眼前;练江之上,渐江与程守、江注、吴伯炎石淙舟集的情景仿佛就在身边。